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字裏科技

駭吃駭

對任何一所機構來說,眼下最逼切要開設的職位是駭客。

駭客攻擊已不是甚麽新鮮事。去年10月,Netflix,Twitter及PayPal等網上服務受到Dyn攻擊;今年5月,WannaCry癱瘓英國醫院系統,引起全球恐慌;到了最近,Petya的惡意軟件也影響了航道,櫃員機及公共運輸系統等服務。

公共機構大多擁有大量數據,但資訊基建卻不怎麼先端,所以經常成為駭客攻擊的對象。本地大學便不時要應付來自世界各地心懷不軌的駭客挑戰。

駭客的歷史少說也有六十二年吧。hacking這個字最早見於麻省理工一個會社1955年4月5日會議的一則記錄:「Eccles先生要求任何人完成電力系統的工作或作出破壞之後要關掣,以免燒了保險絲。」

1975年初版,專為電腦程式員編印的The Jargon File,對「駭客」有八個定義,第八個是:「不懷好意,東鑽西探意圖找到敏感資料的滋事者,密碼駭客,網絡駭客,正確說法應是破解者。」

Alan Turing是一位破解者,他在二戰時破解了德軍的密碼,為世界帶來和平。今天,他大概會被稱為一位白帽,相對於黑帽而言。

資訊科技在現今的社會經濟秩序中已經是無處不在,駭客愈來愈需要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金融時報》駐洛杉磯記者Hannah Kuchler這樣寫道:「網上犯罪跟公共衞生危機有着同等逼切性,駭客也如家庭醫生一樣,應致力打造一個安全的網絡世界,就算工作有時非常沉悶。」

事實上,良心駭客前路一片光明,不少大學推出學位課程,培育專門對付網上罪案,保護用戶虛擬資產的人才,如英國高雲地利大學的良心駭客及網絡保安榮譽學位課程。這個行業也不斷成熟,分工愈見精細,負責互聯網保安的叫良心駭客;負責市場推廣的叫增長駭客。

人力資源經理應好好把握機會,快快招聘駭客,如戰時的黃金一樣,好的駭客正買少見少。

T.C.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03期(2017年9月)

標籤
駭客攻擊 網上犯罪 網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