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病毒也分富或貧?

健康公平研究所揭示疫症下的社會矛盾

香港在新冠病毒肺炎的陰霾下快半年了,喜見上蒼眷顧,眾人同心防疫,曙光漸現。當大家正為過去數週疫情緩和感到欣慰,這個肆虐全球的疫症同時讓潛藏多年的社會問題,一下子暴露出來。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健康公平。

「我們希望大家身心健康,但事實是香港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群組間的健康差距愈來愈大,不容忽視。」楊永強教授說。他是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聯席所長。

楊教授指出:「群組間的健康差距愈來愈大,問題刻不容緩。」

中大於今年1月成立健康公平研究所,開展相關研究供政府參考,制訂介入計劃,促進本港的健康公平。研究所並與倫敦大學學院健康公平權威Michael Marmot教授緊密合作,提升香港的健康公平意識。

健康公平並不如想像中簡單,「大部分人認為健康公平就是有獲享醫療資源的機會,而不知它涵蓋更多,」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所聯席副所長鍾一諾解釋。「健康公平的精髓在於每人都有機會獲得優質醫療服務。能否做到,視乎『健康社會因素』。」

健康社會因素泛指一系列能夠改善健康和消除不利差異的因素,例如教育、環境、就業及社會支援等方面。

研究所另一位聯席副所長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進一步闡釋,在眾多社會因素中,收入是關鍵之一。收入少代表社會經濟地位低,也意味他們較易受到感染。「新冠病毒大流行,在美國死亡個案中,黑人和拉丁裔人佔了三成,正正因為他們生活拮据,居住環境擠逼,一旦有人染病,所屬社區也不能倖免。」

不過,類似情況在香港倒是沒有出現。「貧與富同樣受感染,反而是能負擔海外旅遊和留學的人更易染病。」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兼聯席所長胡令芳說。「或許是我們經歷過沙士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大家都懂得謹慎應對。」楊教授補充。

胡教授認為新冠病毒以不同方式影響世界各地

常言「驕兵必敗」,醫療有關大眾福祉,一時懈怠,受害的是整個社會。「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人滿以為公共醫療系統可解決所有問題,結果事與願違,」鍾教授說:「香港亦然,我們的醫療系統有很多地方亟待改善。」

鍾教授指出,香港醫療系統其中一個致命傷是公私營醫療失衡,「私營診所遠多於公營,收費則較後者高出四至五倍,令低下階層望而卻步。」鍾教授、黃教授和同僚的研究發現,逾百分之八的香港市民因財政緊絀不看病,而全港診所中七成為私營。

在疫情下,職業是另一重要的健康公平議題。「弱勢社群多從事前線工作,他們往往缺乏足夠防護裝備,也不大清楚病毒傳播方式。」楊教授說。

另方面,黃教授表示,現行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審核標準過嚴,未能應對失業潮。「推算到2020年底,失業率會急升至近百分之五,故應調整綜援,協助市民渡過難關。」

鍾教授和黃教授解釋本港健康不均問題

那麼我們應怎樣加強健康公平?楊教授就香港的醫療系統提供一些建議,供我們思考。

「本所曾作本地人口調查,發現慢性病患者令香港公營門診超負荷。故政府應對症下藥,制定政策解決問題,」楊教授說。他認為每年派發二千元醫療券給年滿六十五歲人士的長者醫療券計劃,有必要修改。「政府可把部分資源轉作加強慢性疾病的檢測和教導長者預防疾病。長遠來說,此舉可減低長者住院需求。」

黃教授亦獻出兩個促進健康公平的妙計。

他的第一個建議是:「低收入人士困窘無力,難有資源增添工作的保險裝備。政府應要求僱主承擔保障員工的責任,特別是從事高風險工作者。例如,政府可把新冠病毒肺炎列為職業病。」

其二是按情況放寬綜援限制:「預期香港失業情況會惡化,政府應考慮調改綜援以應對緊急情況,像是降低申請門檻,甚或暫時取消資產審查。」

疫情受控,一切漸上軌道,是時候處理健康不公平及相關社會問題。「研究所致力促進香港及亞洲的健康公平,為下一代塑造更光明及公平的前景。」胡教授總結。

Ronald Luk

標籤
健康公平 社會問題 新冠病毒肺炎 COVID-19 楊永強 鍾一諾 黃洪 胡令芳 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 社會工作學系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