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英聯邦高 前英國海外高等敎育大學校際委員會副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及第二個富爾敦 秘書 麥 仕 維 ( I . C . M . M a x w e l l ) 一九六零年代是大學敎育迅速發展和改革 的時期。我認爲中文大學的誕生,不但是英聯 邦大學敎育發展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當時力求 大學敎育更能切合社會需要的成果。因此,跟 各位談談香港以外大學敎育同期的發展,也是 頗有意義的。在前幾期的《中文大學校刊》中 幾 位專家已討論過英美高等敎育的問題了,所以 我想轉換一下,專門探討英聯邦內發展中國家 高等敎育的發展趨勢和問題。雖然,我也很淸楚 這些國家的傳統和經濟,跟香港不大相同,不 過我相信它們的經驗對香港也有啓發的作用。 發展的根據:「阿士奎斯原則」 英國在非洲和加勒比推行的大學發展計劃 ——「阿士奎斯計劃」,到了一九六零年代初 期,已經有十五年的歷史了。這項計劃訂定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黑暗時期,是各地邁向獨立 自主的必然結果。計劃爲當時成立的五所新大 學定出下列五個方針: ㈠ 各大學須具一流水準——當時的格言是「質 重於量」,並在倫敦大學的協助下,議定確 保其獲得國際認可的方法。 ㈡ 各大學必須提供均衡的敎育:設立多個學 院,同時開設文理學科和專業課程。 ㈢ 基於需要, 須有足夠宿位,供所有 生寄宿,並藉此鼓勵背景不同的 生互相了 解。 ㈣ 各大學應有自主權,可以自由處理校內事務, 但同時須要向公衆負責,呈交校務報吿。 ㈤ 各大學應爲研究的中心。 一些現成的學府轉爲大學時(如馬來亞大學), 也採取了類似的方針。 儘管阿士奎斯原則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不及 在非洲及西印度羣島的大,但迄一九五零年代 末期止,一直都是大學發展的主導。那時候, 按照阿士奎斯方針成立的一小批大學已在國際 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它們每年爲社會培養一 定數目的畢業生,雖然這些數目也許不算多。 另一方面,它們不斷擴大硏讀課程的範圍,又 開辦校外課程。在硏究方面,它們也開始發揮 影響力。換句話說,到了一九六零年,當香港 政府鼓勵中文大學前身的三所專上學院合併爲 中文大學時,英聯邦其他大學已奠下了雖或不 夠廣闊但已頗爲穩固的基礎,可以作更進一步 的發展及革新了。當時人心思變,「阿士奎斯 計劃」是否仍然適用的問題受到嚴重的質疑 很明顯地,一個全球性的模式是不足以應付各 種不同的需要及情況的:每所學府必須按自己 的情況去個別發展。 大學新動向 到了一九六一年,一些新的趨勢開始在 英、美及發展中國家出現,持久而深遠地影響 了這三個主要地區對高等敎育的觀念,雖然影 響的程度各有不同。 英國開始覺察到需要擴展本身大學的體 系,使大學的發展配合國家整體的計劃;此外 又需强調科技,以及設計一種更富彈性及實驗 性的模式,使大學的發展可以脫離傳統大學的 桎梏。英國國內推行的一些新改革,例如設立 薩撒斯大學(該大學校長爲富爾敦勳爵,亦即 建議創立中文大學的富爾敦委員會的主席) 以及把工業學院的地位提升至與大學相等,都 使上述觀念更爲鞏固。在美國方面,他們終於 對非洲高等敎育關心起來,在六十年代眞的決 定給予非洲的大學大量資助。可是,與此同時, 他們開始相信,美國撥地興建社區大學的哲學 比「阿士奎斯計劃」所提倡 小型高質大學更 適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及情況。發展中的國家, 特別是西非國家,對僱用本地人員的計劃進展 得非常緩慢,也開始感到不耐煩,因此他們更 急切要求改革大學體制,以大量增加畢業生的 人數。有人亦同時要求開辦更多的 學,以滿 足國家、社會、地方、種族等各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於大學敎育日漸成爲經濟上一種 負擔,於是有人提出疑問:究竟是否應該考慮 設立一些耗資更廉的大學?上述種種心態,促 使英國在一九六二年對海外各地 議多創立大 學(包括香港的中文大學)抱着同情的態度。 新需求,新手法 16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