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五期

區。按照這個構想,龍湖所能 無法與深圳比擬了。汕頭雖曾是中國第 重要的貿易港口,且有充足的勞動力,以及 統輕工業基本設施的支持,但毛澤東時代的封 閉政策,阻礙了這區的經濟發展。故此,採納 開放政策對這區的復興是很重要的;建立經濟 特區不僅可以促進現代化,更可振興潮汕平原 的經濟。早在一九八一年時,已有學者提出,這 區的經濟發展,除了龍湖區的出口加工工業外, 還應包括其他的經濟活動; 惜直至近期 當 局才決定擴大經濟特區的面積,以容納其他的 經濟活動,使特區能發揮地區發展中心的效 能。結果,除龍湖區外還劃定了一點七平方公里 的港口區,作爲發展港口工業所需的港口和貨 倉用地,以及十九點三平方公里的農業控制區, 作爲現代農業實驗區,生產供出口的蔬菜及園 藝產品、豬、家禽、蛇、海產等。到了一九八四 年後期,汕頭經濟特區的範圍再進一步擴大 包括了佔地三十平方公里的廣澳石油工業區。 現在,汕頭經濟特區雖不斷發展,但可能 仍未能符合中國領導人的要求。其中如交通設 施缺乏、水及能源短缺等內在問題,都急待解 決。由此觀之:在現階段汕頭經濟特區所能發 揮的作用,似乎較局限於地區性,而未能達到 全國性的地位。從各種跡象看來,該區的功能 將以帶動潮汕平原的地區經濟發展爲主。 厦門經濟特區 厦門是福建省內唯一的經濟特區,它像汕 頭一樣,以出口加工區作開始, 的工業區爲基礎,佔地二點五平方公里 八四年,當局建議擴大特區的範圍,包括整 厦門島和鼓浪嶼(一個離岸島嶼,具有良好的 旅遊業發展潛力),總面積達一百二十五點五 平方公里。擴大後的厦門經濟特區跟其他特區 略有不同,把原來老市區的人口(厦門島人口 約二十七萬)及傳統活動都包括在特區的範圍 內。而且厦門的港口設備也是各特 之冠,特 別是新建成的東渡新港,可停泊五萬噸的船 隻,這些優厚條件與其歷史悠久的經濟發展及 充足的熟練勞工,遂使當局有意把厦門從出口 加工區發展成爲國際自由港,在工商貿易、金 融、旅遊業、製造業等方面均作全面性的發 展,但以第三產業爲主幹。因此發展的模式與 香港和新加坡極爲相似,但規模卻較小。一九 八三年十一月,當趙紫陽巡視厦門時,他亦提 及發展厦門成爲自由港的可行性。由於胡耀邦 (一九八一)、李先念(一九八三)、趙紫陽 (一九八三)及鄧小平(一九八四)都曾先後 巡視厦門,可見中國領導人對這個特區將來 發展,不僅重視更寄予厚望。雖然鄧小平對厦 門的評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可能沒有他對深圳和珠海的批評那麼令人鼓 舞,但把厦門發展爲自由港 槪念,仍然深受 重視。 結論 中國領導人原本對經濟特區的構想,有兩 種基本的槪念及模式:一是把 區,經濟的基本設施雖然不足,但有 地以供各種經 活動作全面性發展,深圳和 海是明顯的例子;另一個槪念是在經濟已有基 礎和人口密集的地區設立 濟特區,但只劃出 一小塊地方作現代出口加工活動,例如汕頭的 龍湖與厦門的湖里。不過在經濟特區發展過程 中,純出口加工的模式,已漸漸地不被接納 原因是它們對經濟特區的發展潛力,諸多制 肘。因此發展的趨勢,遂走向多元化的經濟活 動:包括製造業、農業、旅遊業、地產、工商 貿易及其他服務行業。一般相信經濟特區的面 積假若太小,是很難發揮全面性及協調性的發 展的。因此,從發展和管理的角度來看,擴大現 有經濟特區的範圍,實在是必需的(深圳是唯 一的例外,因爲它的面積已相當廣闊)。結果, 珠海特區的面積,由六點八平方公里擴至十五 點一六平方公里;汕頭特區則由一點六平方公 里擴至五十二點六平方公里;而厦門特區則由 二點五平方公里伸展到一百二十五點五平方公 里。 在整體發展過程中,各特區所擔當的角 色,並非完全一致。深圳和珠海特區是觀察瞭 解外國經濟制度的實驗站,推行了不少對全國 有影響的改革措施。汕頭特區則具有區域發展 中心的特色,負責刺激潮汕平原的經濟復甦。 厦門特區則把整個原有的老市區歸入特區範圍 內,可以視作發展自由港的模式。由此而觀之, 在中國的開放政策下,每個經濟特區都可以視 作不同的經濟發展次模式。 30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