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八年秋‧冬

肩的肌肉表現明顯地有關聯,二者雖有顯著 的差異,但那是循相等變率不斷地改變的恒 常差異。這説明,若不經調節而簡單地用沒 受傷的肩膀去斷定損傷肩膀受傷前的力量, 是不恰當的。基於這項研究的測量結果,研 究 人 員 更 發 展 了 一 套 模 式 , 利 用 不 常 用 肩 膀 的數 據 去 推 斷 慣 用 肩 膀 的 預 期最大等動能。 腳 踝 背 屈 肌 及 足 底 屈 肌 的 等 動表現 研究人員 又 對 廿 三 名 受 過 專 門 體 育 訓 練 及 廿 五 名 未 有 受 訓 的 年 青 男性作測試,比較他們腳踝足 底屈及足背屈的等動特徵。曾受訓者包 括六名單車手、七名體操運動員及十名足球 員。足底屈是指腳掌向下屈的動作,使足背 與小腿之間的角度加大,而足背屈則使角度 減小。足底屈肌與足背屈肌分別屬於主縮肌 及拮抗肌,是一對聯結肌肉,二者的動作相 抵 ; 換 言 之 , 一 方 收 縮 , 另 一 方 須 同 時 伸 展 。 此 項 研 究 量 度 的 等 動 變 項 包 括 最 大 扭 力、扭力加速效能、總運動量及平均力。 研究顯示,測試對象之中,單車手的 足底屈比其他人稍強,而足背屈則稍遜。與 單車手相比,體操運動員的足背屈則較強。 這反映出,從事與跑跳相關的運動員,應注 意加強拮抗肌的鍛煉,以取得主縮肌與拮抗 肌的更大平衡,從而防止受傷。非運動員的 兩種肌肉均表現出相當低的耐力,説明運動 員經特別訓練或從事專項運動之後,某類肌 肉表現明顯較優。 未來發展 上述四項研究的成果,已發表於《英國 運動醫學期刊》。這些先導性研究及所得數 據,亦已編成敎科書出版,題為《運動醫學 及康復的等動原理與實踐》,成為運動康復 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 陳啟明敎授認為,如要在目前的保健系 統中繼續發展等動科技,最重要的是要證明 它 在 總 體 病 人 護 理 系 統 中 的 實 用 性 及 有 效 性,以及經濟效益。未來的主要研究範圍會 包括結合特別的訓練或康復計劃,研究不同 肌肉活動的效力與特性;等動訓練的代謝特 性和適應性;專門運動訓練計劃的簡化及有 效性;以及設計易於使用的器械,加強等動 科技與體育運動的關係,以擴闊其市場。• 陳啟明教授 一九七五年取得 香港大學内外全 科醫學士學位, 八二年獲授英國 利物浦大學骨科 碩士學位。他是 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及美國外 科醫學院院士。目前主理威爾斯 親王醫院矯形外科及創傷部門, 並為世界衛生組織與中文大學的 運動醫學暨促進健康中心主任, 現任香港骨科醫學院院長。 陳教授曾任多個運動醫學專 業團體的主席及副主席,包括亞 太運動醫學骨科學會、亞洲運動 醫學聯會及世界運動醫學聯會。 「等動科技」的應用 31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