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八年秋‧冬

三名學生的 過 了 兩 星 期 郭 璐 璐 ( 工 商 管 理 學 士 綜 合 課 程 ) 來 港 前 , 或 是 到 港 後,郭璐璐常被問及,「為 甚麼放棄北大這所名聲這 麼好的學府?」這位十八歲 的女孩,畢業於北京市一 所全國聞名的中學。對該 校多數學生來説,考進北 大、清華是一件很平常的 事,並非遙不可及。也是 這樣,對北大這個已到手 的「名聲」,郭璐璐亦不是 看得特別重要。她説:「世 界 的 事 情 往 往 是 多 元 化 的,要親身體驗,才能了 解。」她相信在中大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原先報考北大英語系而到中大改修工商管理 課程,郭璐璐的解釋是:「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既 然在這裡可以在學習其他專科的過程中掌握這種 工具,為何不選擇一門我喜歡的專科來學呢?」 那語言又會不會成為她目前學習的障礙呢? 她表示,除了體育課用廣東話,其他課主要是用 英語,開始碰到很多她看不懂的專門名詞,要經 常查字典,然而,她發現原來本地生也有同樣的 問題。她又説:「有些人講普通話很困難,但仍努 力和我們溝通,因此我得努力學好廣東話才行。」 初抵埗時,由於不熟悉環境佈局,她曾在校 園裡團團轉找不到目的地。而與人交往又是否適 應呢?「敎職員和同學對我們都很熱情,照顧周 到。」另外,這裡的同學善於「廣交朋友」,習慣一 碰上便交換姓名、電話、地址等,她對這頗感新 鮮,可這也不錯,讓她多認識些人。 孫 歡 ( 建 築 學 系 ) 來自江蘇的孫歡,是廿八名學生 之中唯一選讀建築的。為甚麼原先是報 考復旦大學物理系的,如今到中大卻選 擇修讀建築呢?「我知道香港以金融和 建築最享負盛名,過往從電視上已看到 香港許多別緻的建築物。我想嘗試一些 新的東西,而建築恰恰是我感興趣而又 知之甚少的學科。」問他喜歡哪些建築 物,他説最喜歡的要數悉尼歌劇院、巴 黎艾菲爾鐵塔和香港中銀大廈。 他這樣想:既然小學、中學都是在內地唸, 換個環境到香港唸大學也不錯,況且香港這邊學 習環境較好,又可學習不同的觀點。孫歡雖是家 中獨子,但父母全力支持他的決定。沒有丁點兒 掛心嗎?且看家人為他準備了甚麼行裝——「很多 的衣服,因為我和雙親以為這裡的衣服很貴;還 有兩本五、六斤重的字典、文具、牙刷、牙膏、 嫩口盅,甚至連家中的筷子也一併帶來了。」 當然,孫歡抵埗後的家書和電話,減輕了他 父母的憂慮。他現住在崇基何善衡夫人宿舍,十 分享受他的宿舍生活,「住在這裡不單環境好,而 且又方便,微波爐、電冰箱、電視、報紙和洗衣 房都在這層樓,我還可多認識些人。」他説。談到 同學,孫歡形容是遠超他想像中的熱情和善良。 過去,他以為內地與香港社會制度不同,所以兩 地人民分別很大,但經過親身體驗,他發覺其實 沒有甚麼不同,「以我的室友為例,當我不在房裡 時,他一定會替我接電話和留口訊,這是我沒有 預期的。」他説。 孫歡已經定立了明確目標,會努力讀書。有 沒有其他計劃?他表示目前仍是「太早」和「不切實 際」去決定任何發展計劃,只覺得「能在中大讀書 感到十分幸運」。 楊 征 ( 電 子 工 程 學 系 ) 到年底才滿十八歲的楊征,是廿八位學生中年紀最小的。雖是隻 身來港求學,卻毫不擔心適應問題,「因為自己年青,而且適應力 強。」他三年前開始使用電腦,今年暑假又參加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 內地中學合辦的互聯網程式應用培訓課程。 他原本考上了北大電子系,但這個專科較著重理論,而他卻對電 腦應用興趣較大,剛巧碰上了中大招生,覺得這裡有較佳的設施和學 習英語的環境,也沒有多作思量便選擇了來港。他説笑道:「是我選擇 了中大,不是北大不要我。」言詞間流露出一股很強的自信。 如楊征所料,也實在沒有甚麼適應的問題:在課業上,雖是遲了 四個星期上課,但已趕上進度。離鄉別井的愁緒也不太濃,因為他每 天都利用電郵和家人聯絡;連來港前唯一的疑慮——「香港人是不是較 冷漠?」也一掃而空。「大家都很熱情,像我的室友,不單讓我使用他 的電腦,更在中秋節晚上特地抽空陪我買東西。」他説:「其實,這裡 的人跟內地人分別不大,只是在這兒做事需要比較主動。」 楊征形容他的中大生活是「自由、忙碌、活動多、睡得晚,很多事 情遺來不及感受。」對於前景,他暫時沒有特別計劃,也不刻意想到哪 裡發展,正如他説:「適應力強,到任何地方都沒有關係。」• 內地學生在中大 3 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