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學而不思則罔 由於醫學知識不斷演變,從質和量來說,近十多年都提升了許多,學生要吸收的知識非 常多,功課壓力大,也沒有餘暇思考。「所謂『學而不思則罔』,這樣對學生沒有好處。」 霍教授說,他們明白醫科課程必須改革,才不會讓書本吃掉學生,才能培育更多優秀的醫 生,為市民提供更佳的服務。問題是如何改革? 源自北美的「問題為本學習」是由老師引導學生從解難著手,要求學生自尋答案和知 識,從而增強自學能力。它的本意可取,但據當地一些調查研究顯示,部分醫科畢業生並 沒有足夠的執業能力。況且,「香港中學生 的學習模式與北美的不同,不能假設這模式 有利於香港的醫科新生。」 病人為本 霍教授說,中大醫學院不想冒進,卻也 不要落後於形勢。他們經過多年深思熟慮和 討論,才決定推出「病人為本課程」。它的 特色在於從用家(病人)的角度出發,亦考 慮社會的需要,培訓可以提供優質服務的人 才(醫生)。其中的要旨是醫生不單要懂得 醫治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還要著重 醫德。故此,他們會加強向學生灌輸醫學倫理、溝通技巧和正確的醫者態度。學生也必須 掌握自學技巧,好像從互聯網和圖書館等尋找學科資料的技術,並要懂得評估醫學證據, 不拘泥於師傅傳授的醫治方法,利用科技和實證為病人設計正確有效的療法。 霍教授補充說,有些疾病有幾種治療方法,哪一種對某個病人最好呢?有些疾病復元機 會非常微,而醫治過程中病人要受很大痛苦,那要不要醫下去呢?另外,病人對醫生的不 滿,很多時是因為溝通不足所致,醫者是否應該多說兩句,或以婉轉的言辭表達,以取得 病人的信任和合作,以加強療效? 他說,傳統英式醫生培訓方法有點兒像學徒制,由教授帶領學生看症,學生從旁偷師, 學懂治病的方法,了解哪種情況下動手術比藥物治療有效。但師傅的一套未必是對的,就 算是對的,也未必最經濟、最有效。現在醫學資訊發達,只要醫生有獨立思考,便可從科 學佐證中全盤掌握病情,為病人設計最佳治病方案。 去蕪存菁 委員會會聽取師生和畢業生對改革的意見,根據三個原則把課程去蕪存菁:一是修訂各 科內容的深度和闊度,二是避免各科因側重點不同而重覆講授相同的課題,三是減少講授 學生難以理解的太尖端的專科知識。 精簡了課程內容,學生便有時間思索醫學問題。霍教授希望在兩年內推行新的課程,以 便與國際醫學教育潮流接軌。接著,他們會致力融和整合各科內容,使課程編排環環相扣, 讓學生臨床診症時,能容易了解病情,清楚各種可能病因,採取最佳的療法。霍教授對改 革表示樂觀’但並不期望一蹴即至,「從傳統英式課程過渡至『病人為本課程』,快則兩 年,慢則五年。」 教師帶領學生巡視病房 中大的醫學教育和研究 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