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便,成立「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協會」,會員包括內地及港台地區二十間高等醫學教 育機構。協會的宗旨是促進醫學教育方面的互相聯絡,在中華傳統醫藥體系的基礎上,糅 合現代西方醫學,營造下世紀中華醫學教育體系。 爭 取 資 源 強 調 中 西 文 化 的 糅 合 對醫學院十多年來的發展有甚麼評價呢?李教授的答案很簡單:「滿意。」最感自豪的 是甚麼?「同人能發揮高度的群體精神,不斷創造好成績。」至於學生的表現呢?李教授 認為,總的來說,他們的溝通能力有待改進,但學業都很好。 李教授表示,醫學院將來的發展,不能全靠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或政府的資源,要自行 籌募資助之餘,更要從事一些商業投資或科技轉移項目。 李教授更特別指出,主權回歸以後,行醫者應加強中國文化的意識。西醫源自西方文 化,從疾病名稱可見一斑:因常跪著幹活而引起的膝蓋骨炎症稱 ‘ h o u s ema i d ’ s k n e e ’ (女僕 膝);因為英國醫生 T h o m a s H o d g k i n 首先診斷出淋巴肉芽腫病而稱此症為 ‘ H o d g k i n ' s d i s e a s e ’ (何傑金氏症)。若是本地醫生可以根據華人社會的文化背景,用自己熟悉的語言 去給疾病取名,將更有助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因此,如何在醫學領域中融會中西文化,亦 是推進本港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議程,更是李教授寄望醫學院能致力探討的課題。 平 穩 過 渡 — — 從 傳 統 英 式 培 訓 至 「 病 人 為 本 」 課 程 不 斷 求 進 醫學院本年初成立課程改革委員會,委員會聯絡人霍泰輝教授透露,學 院決定在兩年內推行「病人為本課程」,並成立課程改革委員會重新 規劃醫科課程。 原來的 醫 科 課 程 主 要 依 據 傳 統 英 式 的編排,即首兩年在課堂講授臨床前 期學科,之後三年則在醫院上課,教 導臨床期學科。但自創院以來,歷任 院長便不斷推動課程改革,在十多年 前已設立「課程日」,讓各科教師交 流和討論課程發展,因應環境變遷和 科技演進而增刪科目內容。該院近年 又開發課程評估電腦系統,供學生評 鑑各科內容和教師的表現,協助精煉 課程和改進教學法。 霍泰輝教授 醫科生在實驗室上課 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