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06

In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 can only  be accessed with CWEM password .   若要瀏覽本部分的資料, 請須輸 入 中大校園電子郵件密碼 。 Personalia • 人事動態 • Personalia • 人事動態 • Personalia • 人事動態 • Personalia • 人事動態• Personalia • 人事動態 記者請韋敎授示範 演奏一種中國樂 器,他隨手拿起一 管蕭,吹奏了一 小段樂曲。問他 懂得演奏多少種 樂器?他謙稱: 「閒來最愛彈古 琴,也會一點二 胡、琵琶、古 箏 的 演 奏 竅 門,主要是應 付敎研需要, 演奏技巧難登 大雅之堂。」 年前韋敎授建議音樂系購置一套加美蘭樂隊樂器(爪哇傳統 樂器),系方爽快答應,但條件是要韋敎授負責敎授演奏, 他特地利用暑假到印尼進修才有信心應付。他笑笑說:「早 知如此,我可能不提出購買建議。」 地道美國人研究中樂有成 韋慈朋教授獲民族音樂學書籍獎 音樂系的韋慈朋敎授( Prof. J. Lawrence Witzleben) 並不是該系的唯一外籍敎師,但 卻是在本港大專院校敎授中國器樂理論的唯 一外國人。這位地道的美國人,去年十一 月更以英文專書《江南絲竹音樂在上海》, 榮獲「亞倫•美利安最佳書籍獎」。 亞倫•美利安( Alan Merrian, 1923 — 1980) 是民族音樂學始創人之一,著有《音 樂人類學》,是民族音樂學的基本敎科 書;各國學者於一九五五年在美國成立民 族音樂學會,並以其名設立獎項,獎勵每 年以英文出版之最佳民族音樂學書籍。 意外的驚喜 《江南絲竹音樂在上海》由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出版社 於九五年出版,是韋慈朋敎授於八一至八二及八四至八 五年在上海實況調查的成果。這位說得一口流利普通 話,又會粤語的美國人,掩不住興奮地以粤語說:「我 不淸楚參賽書籍的總數,但相信它們的水準相當高,自 己的作品能脫穎而出是既高興又意外。」 該書不但詳細分析江南絲竹,也有民族文化影響的 描述,結合了學者及表演者的意見。韋敎授認爲它對有 興趣硏究音樂及人類學的人,都該有點助益。 江南絲竹是源於浙江、江蘇一帶的民間 樂種。 「絲」 指弦線樂器如二胡、琵琶、揚琴等;「竹」指竹製樂器如 笛、笙、 簫等。 樂隊少則三、四人,多則九、十人,演奏 特點是聲量較小、曲長,演奏者多愛即興加上裝飾音。 他欣慰地說:「這是第一本廣泛討論江南絲竹的專 書,即使國內也未有類似題材的著作。這個獎是對我的 工作的肯定,我感到極大鼓舞。」 愛上中樂自少年始 這位百分百的外國人爲甚麼會愛上中樂,鍥而不捨 的學習及硏究?原來韋敎授十多歲時曾到日本探望在當 地工作的雙親並勾留,開始接觸亞洲 音樂並產生了興趣。他入讀加州大學 之後,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結果 放棄文學而轉修西樂及民族音樂,期 間又到台灣探望父母,曾短暫玩票學彈 古箏,深受中國音樂的風格、味道及滑 音吸引,更決定以中國音樂爲其畢業論 文題材。 畢業後,韋敎授轉往夏威夷大學修 讀民族音樂學。爲了增加對中樂的知 識,他到唐人街的業餘廣東音樂班學習二 胡。他回憶說:「敎師和同學見到有外國 人來學中樂,都感到訝異。」廣東音樂結 果成爲他的碩士論文題目。 一九八零年,他以交換生身分參加中大國際交換計 劃學部的課程,在香港逗留了七個月,邊學普通話邊上 中樂課。翌年,他獲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獎學金,分別 在八一至八二及八四至八五年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中國 器樂。 在上海,韋敎授愛上了風格細腻的江南絲竹,並開 展研究,搜集了大量資料。是次得獎的書籍,正是他當 年課餘的硏究成果,曾以論文形式先後在不同刊物發 表,經多次修改後,終於在九五年結集成書。 重返香港 興趣更廣 韋敎授於八七年取得匹兹堡大學博士學位後,轉往 密西根大學從事博士後硏究一年,八八年以敎師身分重 返中大音樂系,負責敎授中國器樂、民族音樂學及世界 音樂等科目,並繼續拓展他對中國音樂的興趣。他正研 究中國音樂系統及都市音樂學,下一個目標是撰寫有關 香港音樂的專書;演奏方面,舉凡與中國音樂相關的, 不管是粤曲、潮樂或福建音樂,他都極有興趣接觸。 陳偉珠 中大通訊 3 第一零六期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九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