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24

中國就業發展周 左起︰金耀基教授、顧爾言先生、郭少棠教授 學生事務處就業輔導組上月十至十四日舉辦首屆 「中國就業發展周」,介紹香港與內地一些行業的發展前 景及就業機會,並加深學生對當代中國的歷史、行政及 外交的認識,作好就業準備。 開幕典禮於三月十日假邵逸夫堂舉行,由署理校長 金耀基教授、本校就業諮詢委員會就業輔導專責小組主 席顧爾言先生和大學輔導長郭少棠教授主持。 該活動由內地多個教研和國企單位協辦,並得到本 地資深專業人士支持,節目內容豐富,重點項目有「中 國就業發展研討會」及「中國行政外交座談會」。 研討會由京港專家及學者縱論大學畢業生在國際貿 易、零售管理、出版發行及博物館管理的就業情況。座 談會則由北京行政學院及外交學院的教授主講,闡述當 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行政,以及對外關係。 教職員藝術展 第四屆中大教職員藝術展於三月廿三日至四月二日 在邵逸夫堂舉行,本屆參展者有李建華、吳惠芬、林勇 遜、郭園、徐志宇、陳美芬、容浩然、張燦輝、梁麗 娟、劉文琸、鄭天鶴、鄭明、錢正求、錢開文、鍾育 淳、鍾潔冰、 Pa u l Cuthbert、Ian H. Wilson 和 K. Jean Wilson。 開幕典禮由李國章夫人李黛安娜女士主持。她認為 藝術展是好構思,既可鼓勵同人公餘開展有益身心的活 動,更可顯現他們平日可能不為人知的精神面貌。她並 讚賞參展作品數量多,而品種和題材也十分豐富。 教職員藝術展隔年舉行,本屆顧問為藝術系講座教 授高美慶和下學年駐校藝術家王純杰。 中文大學出版社新書 《管理技巧》(修訂版) 管理學是一門活學活 用的學問,著重隨機應 變。在課室裏學到的管理 技巧,只是一些最基本的 知識;要掌握管理技巧, 必須不斷累積經驗。 《管理技巧》自一九九 零年出版以來,廣受歡 迎,已重印兩次。鑑於八 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間, 管理學的概念有很大的變 化,中文大學出版社特更 新該書的內容,刊行修訂版,以供管理人員參考。 此書由周巧笑作,所討論的管理專題,都是實務管 理人員特別關注的。全書分三部十八章,第一部分「個 人管理技巧」討論管理工作的性質、自我認識與自我分 析、情緒智力、時間管理、紓緩壓力、事業前程計劃、 決策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培養創造力;第二部分 「人際關係管理技巧」的內容包括領袖風範、溝通技巧、 激勵與工作績效、權力的獲得與運用、衝突管理,以及 談判技巧;第三部分「團體管理技巧」則述說授權與賦 權、群體動力與團隊建立、開會的技巧,以及改革與管 理。 國際統一書號962-201-791-6,平裝本,二百六十 頁,九十港元。 大學同人在富爾敦樓大學書店購買該書,可獲八折 優待。 抗疏的內容 唐伯元抗疏的內容,包括假借已存的言論質疑 王陽明的行品和學說,認為陽明「立於不禪不霸之 間,而習為多疑多似之行」。唐氏接著又引用陽明自 己的文字,指出其論說實有「自相矛盾之處」,又有 「間為奇險之論以反經者」以及「故為互混之論以遁 藏者」。他認為陽明之所以「大發千古所無之異論」, 無非是「欲為千古所無之異人」。更舉出與陽明同時 期的四位名儒質疑陽明之說,以證明他的分析十分 中肯。 唐氏又以王門徒眾所敬服的陳白沙與陽明作比 較,指出陳白沙的學說雖亦有異於朱子,但對朱子 卻甚為尊崇;而王陽明最過分的,是他的學說實從 湛若水而興,而湛若水則是陳白沙之高足兼其學術 指定繼承人,但陽明平生論著滿車而不曾一提陳白 沙之名,實在是目空今古。 唐氏又認為,陽明之學並非學問極致的「中庸」 之學,必有流弊。朝廷如果從祀陽明,必會後悔。 他又提出,學陽明者宜學其功業、氣節、文章之 美,而不應學其言語輕易之失,更不應把陽明之說 奉為至高。 抗疏的意涵 朱教授指出,唐伯元的抗疏還著重地提出一種 意在取代陽明學說的論點。唐氏引用從祀陽明聖旨 中「操修經濟,都是學問」這句話,來假設朝廷頒旨 從祀陽明的主因,在於他的「經濟」(事功)成就。 唐氏不信王學代表的心學,而強調《大學》八條 目中的「修身」項目。《大學》揭示的三綱八目,是 宋明儒者立論的重要依據。由於學者所據的《大學》 文本並不一致,所以對於這些綱目理解不同,彼此 立論的側重點也相異。陽明所據的《大學》文本傳世 最早,出於漢代的《禮記》。朱子則對文本作了修訂 及解釋,主張理寓於物,而《大學》條目「格物」便 是窮理之意,與陽明主張理寓於心而心自有良知, 形成了所謂理學與心學的最大分際。晚明時代,這 兩種主張都已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獨立深思,另求 入道之門的漸多。唐伯元正是這類人物的典型。 唐氏強調的「修身」之學,是當時盛行的主張。 唐氏特別之處,是他以《石經大學》(其實是明人偽造 的書)的文本作為依據。由於它的文字次序,能夠把 修身解釋為學問之本,把《大學》所示格物致知的實 在功夫,說成是修身功夫,因此晚明之世,不少名儒 碩學都信從這種學說。唐氏還引用了明太祖「《大學》 一書,其要在修身」之言,以印證這種見解的合理 性,並援用帝皇之言以自重,顯示朱王二家之說,其 實皆可被取代。 晩明思想界的特色 朱教授探究唐伯元抗疏一事的經過及前因後 果,指出晚明的思想界並無定於一尊之勢,反而出現 了競爭認受和爭奪正統的局面。當時官方所尊崇的程 朱理學優勢漸失,但挑戰者也未能逕起而代之。王學 無疑吸引力大,但其後學一般所表現的,是言行不能 合一,所以在陽明從祀一事上,出現了極端崇王和反 王的相悖現象。 言行不能歸一的矛盾,為當時上流學者所關 注。結果出現了渴望求變的情形,產生了一股另求典 範以作學問取向和思想導向的思潮。學問之道,以修 身為本為先,一時成了獨立之士的學術訴求,致使 尊重經籍和以經解經之學漸受重視。當時思想界所 需要的,是權威的經籍文本,《石經大學》之所以大 受晚明學界愛好尊重,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朱教授認為,唐伯元抗疏事件還反映了與思想 界有關的另外二事。其一,學說純正與否之爭,涉 及了學派地位高下之爭。唐伯元學出呂懷,呂懷學 出湛若水,所以唐氏之表彰白沙而詆毀陽明,也是 一種學派對抗的表現。其二,皇權對學術的干預甚 少。一般而言,多是官員求助於皇權以定思想及學 術是非,少有皇權主動理會這類事情。這種情形使 得唐伯元的遭遇由凶變吉。他的抗議只受輕微處 分,應拜傳統權威消降和帝王個人冷淡的並存情況 所賜。 朱鴻林教授完成此項研究後,已開展另一項由 研究資助局資助的「十五世紀中國反權威思想與經 說」研究;又和同系蘇基朗教授及香港大學法律系陳 弘毅教授合作進行大規模的「宋代法律思想和價值觀 及其現代意涵」研究,並獲研究資助局撥款四十七萬 四千港元支持。 資料整理:李琪 朱鴻林,香港出生,香港珠海書院 文學士及碩士(一九七八),美國普 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一九八四)。 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研究員,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 究員兼歷史學組主任。曾獲選美國 威爾遜國際學人中心一九九二至九 三年度駐院學人。一九九五年八月 任本校歷史系訪問學人,次年受聘 為高級講師,一九九七年四月職稱 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世中國思想文 化史及社會制度史。 第一二四期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 2 中大通訊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