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63

考察油麻地歷史文化 「中學『走進社區』歷史文化考察計 劃」是本校社區文化推廣小組主持的考察 活動,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為期一 年,主題為考察油麻地的古老風貌和舊 區重建中的取捨。 該計劃由九龍華仁書院及培正中學 的四十多名師生進行,已完成區內四十 多個行業的考察研究。為推廣該計劃, 中大社區文化推廣小組與油尖旺區議會 合作,推展多種社區文化活動,包括於 四月一日舉行的「社區舊情——油尖旺」 展覽,展出中學生在歷史考察報告、報 告文學寫作,以及口述歷史整理三方面 所取得的成果。 展覽於古物古蹟辦事處舉行,由文 學院院長兼計劃主持郭少棠、優質教育 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顧爾言、油尖旺民 政事務專員陳美嘉和油尖旺區議會主席 仇振輝主持開幕儀式。 免費診斷骨質疏鬆症 本校上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設立了全港首個骨質疏鬆診斷室,免費為長者及貧困 人士提供骨質密度量度服務。社區及家庭醫學系劉明珠教授表示,骨折高危人士如能 獲得及早診斷和治療,便能提高社會醫療開支的成本效益。校方希望這類檢查服務最 終能為公共醫療系統所採用。 骨質疏鬆症是本港老人常見的疾患,分別有五成婦女及三成男子會患上,去年共 有四千名長者因為骨質疏鬆而導致髖骨折。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醫學界人士預計患病 人數會每年遞增一成,至十年後增加一倍。骨質疏鬆症現佔用了香港骨科醫療開支的 一成半,亦即醫院管理局整體開支的百分之三。根據統計,兩成長者因骨質疏鬆而喪 失活動能力。 耶魯學生訪新亞探討「家庭問題 八名耶魯學生由雅禮協會金丹先 生帶領,於三月五至十八日訪問新亞 書院,並於三月十四日假新亞會議廳 發表四篇有關美國家庭之研究報告, 包括性解放及其影響、美國人之離婚 觀、非裔美國家庭及同性婚姻。 是次訪問為新亞與耶魯大學第 七屆學生交流活動的一部分。本屆交 流主題為「家庭」。在港期間,耶魯 訪問團出席了四個學術講座,又走訪 本地多個家庭服務機構,如扶幼會則 仁中心、明愛社區家庭服務中心、母 親的抉擇等,以了解本港家庭狀況。 統計學系潘偉賢博士 潘偉賢博士相信,不論是教師或學生,每個人衡 量教師的好與不好,或會有不同的標準,但基本要求 還是會大致相同的。好的教師,應是「認真負責,全情 投入。在貫徹自己教學目標的同時,經常保持開明的 態度及敏銳的觸覺,能理解學生的困難及需要。」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潘博士不斷追求進步。 「以前十分緊張要完整地描述整套理論,現在則較著重 用實際例子去解釋這些理論的價值。」她會在堂上細心 觀察學生的反應,不厭其煩地要求學生表達對講課的 理解程度;課堂外則抓緊與學生單獨對話的溝通機 會。她覺得,現在的學生比較喜歡靈活地追求全面而 實用的知識,重視通識而非專門技能。 潘博士的教學心得是甚麼?「無論做甚麼事情, 如參與其中者都能全情投入,則可事半功倍。教學也 是一樣,要有優良的成果,必須依靠老師、助教和同 學的共同努力。」 潘博士覺得時間夠用嗎?她說,「大部分選擇在 大學工作的教師,都對教育及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既能寓工作於娛樂,則不會感到時間不夠用了。」 生物系林漢明教授 「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榜樣,令他們知 道無論教書或學習都要認真和嚴肅。而教 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最有效的方法莫過 於親身接觸。」這是林漢明教授的教學理 念。 林教授九七年一月才加入中大生物 系,教學年資仍是很淺,但他唸大學時已 希望當教師,曾在夜校任兼職教師兩年, 在中大唸碩士時又兼任助教。在美國取得 博士學位後當研究員,使他有機會接觸到 不同國籍、學術程度和科系的學生。他從 中汲取經驗,學會了如何照顧不同人的需 要。在中大初執教鞭時,他又特別向同事請教,參考他們的備課方法。 林教授說:「上課時,我會多提問,著學生去找答案,並要求導師一起上課,讓他知 道導修課的討論重點放在哪兒。」此外,他又會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並盡量加入新課 題,以追上社會發展,增添課堂趣味。 林教授很重視學生的反應,他每年都會因應學生的意見而修改教學內容,他說:「由 於曾任研究員,我養成了對每事都要求很高很嚴謹的習慣。剛開始教書時,對學生的要求 也如是,結果有些學生向我反映,說我的教學方式太以研究為本,他們的壓力很大。我立 即在不影響學術水平的前提下作出調整,其後鮮有學生提出類似的批評。」 物理系廖國樑博士 廖國樑博士謙稱他今次得獎只是僥倖,並強調「系內有許多 同事都〔教得〕比我好。」 廖博士認為「模範教師」的基本條件是盡力把書教好,並不斷 觀察學生的反應和能力,以調整教學進度或給學生個別輔導。他 說,系內教師都會在特定時段留在辦公室,方便學生上門問功 課。他自己更會不時向助教了解學生做作業的進度,並主動跟 進,協助成績不理想的學生。 廖博士說,雖然不同年代對「好教師」的要求未盡相同,但始 終有一個共識:教師須全面了解學科知識,並利用日常生活的事 例引導學生思考。他自己就經常留意物理學的新進展,近年又開 始採用多媒體教學,希望能不斷地改良教學方法。 教學、輔導學生和開展研究都是極花時間的工作,如何能分 身有術?廖教授說:「我只是盡我所能做好各種職務而已。時間 不夠,就利用周末回校工作,我的工作時間是很長的。」 中大通訊 3 第一六三期 二零零零年四月十九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