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63

癌病研討會 第十七屆國際腫瘤標誌物學院會議暨第五屆香港癌症研究所周年科研會議上月廿 三日及廿四日在帝京酒店舉行,探討腫瘤標誌物在防癌治療中的作用。 會議由本校腫瘤學系與科大生物系合辦——為去年兩校學術夥伴協議的成果之 一。與會者二百五十多人,包括近百位來自海外的學者。他們在會上討論的範疇從分 子研究到研究成果的臨床應用,包括病毒學,基因研究、血清診斷、腫瘤標誌物、腫 瘤醫治及預防。 本校腫瘤學講座教授莊立信教授出任會議的本地籌委會主席,他在會上獲國際腫 瘤標誌物學院頒授卓越成就獎,表揚他在標誌腫瘤研究的傑出貢獻。而中大腫瘤學系 彭心鳴小姐更在大會的優秀論文選舉中,擊退七十多名對手,獲得冠軍。 市民持續看好香港經濟 經濟學系關焯照教授最近進行的本年度第三次「市民對香港經濟現況評價」調查 顯示,市民對香港經濟的未來走向抱有更大信心。 三月份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05.3,比二月份上升4.2,亦是連續兩個月錄得升 幅;而三月份的消費者情緒指數為103.3,與二月份的調查結果相同,顯示市民最近 兩個月對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比一月份時樂觀。 是次調查發現,只有一成八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的失業情況會「惡化」,認為 會「改善」和「跟現在一樣」則分別佔三成九及三成七,顯示超過七成半的市民相信失 業情況將不會繼續惡化。 自一九九八年十一月開始,香港的物價指數持續負增長,通縮已成為一個常見的 現象。但根據是次調查,有五成被訪者認為在未來一年,香港的一般消費物價會上 升,而選擇「同現在一樣」和「下跌」則分別佔三成七及一成。顯示市民相信消費物價 會在未來一年回升,通縮的現象將告終。 至於物價上升的幅度,五成受訪者估計物價會上升「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六」,而 估計「少過百分之三」和「超過百分之六」則分別佔三成四及一成。 學習管理文化事務 培養校園數碼文化 校方籌辦兩項培訓計劃,為學生日 後投身社會作好準備。 「中華文化事務管理精英培訓計劃」 由文學院、學生事務處和尖沙咀街坊福 利會合辦,並獲文化及康樂事務處支 持,旨在培訓有熱誠從事文化事務工作 的優秀中大學生,於暑期在香港或上海 的文化機構實習。 而另一項「校園數碼文化計劃」,則 包括數碼論壇、數碼跳蚤市場等項目, 目的是推動校園數碼文化。根據學生事 務處的統計,和科技有關的職位空缺本 年度大幅增加,校方已成立一個跨學科 師生委員會,統籌各種有關政策和活 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資訊 科技。 理學院 理學院今年首設模範教學獎,表揚該院教師的傑出表現, 共有六人得獎,頒獎禮已於二月舉行。 以下是各得獎人的感受和教學心。 化學系李偉基教授 當教師是否一定要受 過正式訓練才當得好呢?也 不一定。李偉基教授就沒有 修讀過教育學,但他表示無 意以此自誇。他說,在大學 教書的人,都唸過小學、中 學、大學,期間必定遇到過 一些好老師,可以從他們身 上學到很多。經驗的積累, 來自每個人不同的觸覺和經 歷。 李教授覺得教書生涯 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師生關 係,這是教學行業中一種很 獨特的關係,是很自然地建 立起來,又往往能長久維繫的。他透露,月前《中文大學校 刊》報導他主持的一項研究研劃,這個計劃其中一篇發表的文 章的合作者,就是他不同時期的學生:一位是七十年代的校 友,一位八十年代,一位九十年代。「學生畢業以後一、二十 年還會回來找我」,他欣慰地說,「明天我就約了一個學生吃 晚飯,他的孩子已上大學了。」這是教師獨有的樂趣,其他行 業很難會有,年青的教師可能還未體會到。 獲得模範教學獎,李教授有否思量過出色教師最基本的條 件是甚麼?他表示,教學素質是近年的熱門論題,他當然想 過,但不認為可給「好教師」定個標準。「舉例說,約百年前, 有一位物理學家 Arnold Sommerfeld ,曾教出多位諾貝爾獎得獎 人。他知識淵博,著作涵蓋所有他教授的科目,上課時,他就 只管拿著自己的書來唸。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他是個傑出教 師嗎?論成就,是的;但論方法呢?他可能不為今天的學生所 接受。」這個問題李教授還未有結論。但他肯定地說,培養學 生對所讀學科的興趣,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問李教授為何會獲選?這個問題似乎難倒了他:「我也不 清楚……我只想說,化學系有很多優秀的教師,找一個和我一 樣好或者比我更好的,十分容易。對於這個獎項,我是感到 『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生物化學系徐國榮教授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把自 己所知傳授給學生,所以講解要 清晰、準確,更要教會他們獲取 知識的途徑,激發他們不斷追求 新知的興趣,使他們不會止於課 堂所學。」這是徐國榮教授心目 中優秀教師應具的條件。 他認為師生關係很影響學生 汲收知識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 的師生關係呢?徐教授指出,「要 讓學生覺得你既有學識、有獨到 見解、值得尊敬,但又可以接 近,可向你提問題。」他上課時 會盡量為學生提供溝通的機會, 每堂會出兩三道題目,讓學生思考作答;下課後也不會馬上離 開。 徐教授年青的外貌總讓人誤以為他入行不久。「我教過六年中 學,讀過教育文憑課程,理解知識傳遞的過程和學生的心理狀 態。」看來,經驗的積累、專業的訓練、教書的天份他兼而有之, 而最重要的,更是他的主動與投入。「改進教學的關鍵,是多接觸 學生。我下課後會問他們我教得如何……從教學輔導中了解他們 的需要。」 徐教授覺得教師嚴格的要求不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評分,「學 生也有公正的觀念,他們其實很想學,也不抗拒多做作業。」他認 為標準要訂得高,但不可超出學生的能力。「教學成效不是看你講 了多少,而是聽的人接收了多少。」 授課以外,教師尚要服務社會,參與校內委員會的工作,更 要從事研究,徐教授如何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以勤力補救。 (訪問時已是下午四時多,徐教授仍未用午膳。)其實一年之中, 教書的時間約只四個月,不教書時,我便努力做研究、寫論文。」 數學系吳恭孚教授 獲悉得獎後,吳恭享教授以「勤勤奮奮,敬業樂業」八個字來 形容自己一貫的教學態度。 中大通訊 第一六三期 二零零零年四月十九日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