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68

中醫中藥研究所全面開展教研工作 校方今年一月重整校 內從事中醫藥硏究的組織, 集合醫學院、理學院和工程 學院六十多名教研人員,成 立了中醫中藥研究所,進一 步鞏固及強化有關的科研工 作,以配合香港中醫中藥近 年的發展。 中醫中藥研究所的宗旨是利用「實證 為據」的科學方法推動中醫中藥研究,以 促進中西醫藥交流,確立中醫中藥的國際 地位,及承傳推廣中醫藥文化的使命。 研究所位於中藥研究中心原址,即科 學館東座二樓及三樓,設有中藥博物館、 圖書館、會議室、實驗室及各種研究設 施;另租用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的實驗室 作研究用途,並與該院開展多項合作研 究。由中藥研究中心過渡至中醫中藥研究 所之安排已於七月卅一日完成,中心之各 項工作亦分別納入研究所轄下之有關組 別。(研究所組織圖請參閱英文版第二 頁。) 除了中藥研究中心一直進行的中藥鑑 證、檢定、品質控制、訂立安全標準及建 立中醫藥電腦資料庫的工作外,研究所更 積極推動臨床實驗、中藥開發和普及教育 等工作,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謀求更全 面的發展。 研究所已籌得約一千萬元捐款,並於 七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設立臨床研究中 心,另與廣華醫院合作,共同進行中醫臨 床研究。除致力科研外,該所更與業界緊 密合作,積極配合政府創新科技署的《中 藥產業未來十年發展大綱》(一九九九年七 月),為香港經濟發展出力。研究所四項 計劃已獲創新科技基金批准,共得研究經 費二千二百萬元,另四項則仍待審批。 該所又與藥劑學院緊密合作;而剛獲 得創新科技署資助的藥物開發中心亦將設 於中醫中藥研究所之內。 研究所為校園中草樹木加設標籤,以 及在各成員書院籌建專題中藥園圃的普及 教育工作,亦獲各書院及物業管理處大力 支持。 欲加深了解中醫中藥研究的人士,或 計劃開展中醫中藥研究的同人,請瀏覽該 所網頁 (http://www.icm.cuhk.edu.hk ) ,或與 研究所管理委員會主席梁秉中教授、秘書 馮國培教授和何婉兒女士,或各小組召集 人聯絡。 研究人員以分子化學方法檢測中藥成分 繼承與創新:華人建築教育的挑 戰 華人社會正面對一個以科技為用,人 文為本的新紀元,建築教育如何培養既秉 承中華文化精髓,又能迎合廿一世紀經濟 及社會需求的建築師呢? 建築學系與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 指導委員會,於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在校園 合辦「繼承與創新——華人建築教育學術 研討會」,讓海內外華人建築教育工作者 交流,一起探索如何培養高素質、富創新 能力的建築人才,以及建築教育的內容、 方法及策略。 是次會議為內地建築教育工作者首次 參與的同類國際教育學術研討會,討論課 題包括建築學系與大學架構的關係,學術 評審制度對建築學尤其建築設計教學的影 響,建築設計學教師的素質,如何建立適 合於建築學學科發展的評審制度,人文和 技術課程與設計教學的一體化等。 中國商業史國際研討會 歷史系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於七 月六至八日在大學行政樓祖堯堂合辦「第 三屆中國商業史國際研討會」。柏克萊加 州大學葉文心教授、東京大學濱下武志教 授及天津社會科學院胡光明教授就會議主 題「中國商人、商會及商業網絡」發表演 講,三十多名來自兩岸三地、美國、加拿 大、澳洲、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學者在會 上提交論文。 研討會共分十二節,研討範圍包括商 人與商業網絡、前近代以來的中國商業信 用與交易成本、商人與商品流通及市場、 近代中國企業、商人團體、商人政治與政 府、商會與地方政治和社會、商會網絡與 地方經濟發展、商會的現代轉變、香港商 會研究等。 中大文學院院長郭少棠教授與港大副 校長兼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黃紹倫教授在開 幕禮上致辭;而中大歷史系系主任蘇基朗 教授則與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冼玉儀教授 主持閉幕典禮。 成立創新科 技中心 推動香 港 高科 技發展 本校與依利安達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七 月廿七日宣布,由香港中文大學基金會 (中大全資擁有機構)與 「Elec & Eltek Technology Investment Limited 」(依利安達 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全資附屬公司)合作成 立 「Elec & Eltek Technology Center (Holdings) Limited」 ,並開辦一所創新科 技中心,名為「香港中文大學一依利安達 科技中心」,致力拓展創新科技及投資發 展有關科技所衍生的商機。 科技中心的成立典禮由香港特別行 政區政府資訊科技局局長尤曾家麗女士、 中大李國章校長及依利安達國際集團有 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蘇章盛先生主 持。 近年資訊科技工業發展一日千里。香 港是其中一個拓展高增值先進科技及相關 服務的主要城市,合作雙方希望把香港建 設成亞太區的科技樞紐。科技中心將致力 提倡創新科技、發掘卓越範疇和開發輔助 技術。中心更會是孕育雛形項目的溫室, 以及一所為現職工程師提供前線專業訓練 的持續教育中心。 工程學院院長程伯中教授認為科技中 心的成立,「可開拓更多渠道讓大學的科 技商品化,同時令大學吸取工業界的經 驗,對大學及社會均有裨益。」 中心刻下致力投資開發多個科技項 目,包括「多功能的橫向 B2B 電子商貿平 台」、「功能強大的多種語言人工智能搜 尋器」,以及「多種語言語音製造和辨析 技術」。 華人物理學精英匯聚中大 本校與華人物理學會於七月卅一日 至八月四日合辦第三屆「全球華人物理學 大會」,三百多名來自各地的傑出物理學 者聚首中大校園,包括楊振寧、李政道、 丁肇中、丘成桐、朱經武、趙忠賢等。 開幕典禮主禮嘉賓為香港特別行 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女士, 其他主禮人有李國章校長、華人物理學 會會長黃卓然博士、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 國 際 籌 委 會 主 席 章 義 朋 教 授 及 楊 綱 凱教授,以及本地籌委會主席賴漢明教 授。 大會共舉行七個全體會議及六十節 分組報告,內容涵蓋十二個物理學的熱門 領域,計有加速器物理,天文及天體物 理,原子、分子、光學及化學物理,生物 物理,計算物理,凝聚態實驗,凝聚態理 論,高能物理,粒子及核子物理,等離子 體物理,統計物理,理論物理。 其中三個全會分別用以紀念近年辭世 的著名華人物理學家吳大猷、吳健雄及謝 希德。 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由華人物理學會 倡導,並與各地物理學界人士共同籌組, 首屆於一九九五年在汕頭市舉行,第二屆 於一九九七年在台北市召開。 運動生物力學國際會議 體育運動科學系於六月廿五至三十日在校園舉辦第十八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會議, 提高運動科學業者對運動、體能活動以及健體活動的了解。 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在過去三十年一直盛行於歐洲及北美洲,隨著亞洲運動員水平不 斷提升,區內運動科學研究員、體育教師、教練及運動員亦開始利用更科學及系統化的 方式研究運動,令運動員的訓練更為有效,運動素質更高。 該會議為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協會首次在亞洲召開的周年會議,集合三百多名來自卅 八個國家及地區的體育運動科學專家,發表二百七十五份研究報告。大會特別加插應用 運動科學研討會,重點討論太極、柔道、羽毛球、田徑及游泳等運動的最新科學研究成 果。 中大通訊 1 第一六八期 二零零零年九月四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