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01

4 No. 201 19th April 2002 CUHK Newsletter 第二個家 資訊科技服務處黃梁美燕 二十五年剛好是我過去人生的一半,要是把唸書 的四年也計算在内,我在中大的日子更佔 據了過去經歷的一 半歲月有多。 在這裏,我度 過了人生多個階 段;感性上,中大 彷彿是我的第二個 家。 2002 英文系陳泳怡 一九七九年,我(前排左一)與當年文學院的同事在碧秋樓舉行 的新年茶會上合照,相中人如今已各散東西。 倏忽廿五年 經濟學系簡慕嫻 一九七六年十月我到中文大學上班,辦公室就在大學圖書館地庫的一個小房間,門邊牆上掛著一面「經 濟研究中心」的牌子,我的上司是中心副主任林聰標教授。小房間其實也不像房,倒像一條窄長的過道,一 頭通往主任邢慕寰教授的辦公室,另一頭緊貼林教授治事之所。我就在這四面沒有窗只有兩扇門的過道,工 作了一段日子’共事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陳安多尼先生,也是我在中大工作的啟蒙導師。 加入中大之前,我在銀行匯兌部負責匯票,整天對著的,不是外國銀行的名字和地址,就是與貨幣銀碼有 關的數目字。新工作環境既是個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都要漂漂亮亮的打出來,林教授搞的是計量經濟,論文 少不了一條又一條計量方程式,那些奇怪的符號和排列的位置,對我是絕對新鮮的事兒。安多尼很有耐心地 從旁指點,更把怎樣增刪補貼而不讓人家察覺修改痕跡的絕活傳授給我,可徒弟功力始終沒師傅的深厚。今 日電腦主宰一切,按一個鍵就可把文章重新排列,安多尼的絕活已成陳迹。後來林教授接任經濟學系系主任, 安多尼又教我處理系務,順利開展以後我在中大的荏苒韶光。 那時候火車還未電氣化,我每早在大埔道北九龍裁判司署對面乘職員專車回校上班。 一九七七年七月,我 在候車地點認識了現於聯合書院院務室工作的朱楚真,兩人更成為了好友。多年來,她與她的家人在生活和 精神上,一直給予我莫大的支持與安慰。 林教授未當系主任前,我是在研究中心與新亞哲學系兩邊走。當時哲學系一名助教跟我一名女同事要好, 計劃結婚後,赴美深造,卻遇上女方家庭極大阻力。兩人只好先註冊,確定女方的法定地位,好等男方到美 國唸博士學位期間,申請她到美國。這件事女方瞞著家裡秘密進行,她邀我做證婚人,問我怕不怕擔關係, 我一口就答應了,簽字的地點就在上水婚姻註冊署,男方證婚人是李天命博士。後來助教夫婦衣錦還鄉,男 的回中大任教了一段時間,女的在市區工作。我上班她外出,我下班她才回到中大宿舍,難得有碰頭的機會, 我們通過一兩次電話,慢慢少了聯絡。而奇怪的是,二十多年來我也未再碰到過李天命博士,雖然有一段長 時間彼此的辦公室同在馮景禧樓。各人有各人的生命軌跡,交會時發出過光芒,有過美好的回憶,就已經夠 了 。 我接手系務文書時,經濟研究中心搬到兆龍樓,與研究院辦事處分佔大半層,經濟學系的六、七名研究生 就在同層的一個大課室上課。當時人事簡單,研究生房間就在隔壁,朝夕見面,異常親切。隨後再搬到新亞, 我又重回人文館,跟哲學系同樓不同層。經濟學系的新亞時期,約莫幾年光景,人事方面最深刻的有三項, 一是林教授第一次受命做新亞書院院長;二是經濟學系喜事重重,廖柏偉、宋恩榮兩位教授先後小登科;三 是陳安多尼先生調往人事組。生活方面最教我難忘的是一次颱風襲港,錢穆圖書館鋼筋三合土外牆竟飛掉一 角’會友樓幾戶的窗口式冷氣機被風吹走,室内灌滿雨水。新亞書院建在山頂最當風處,經濟學系的房間又 朝北,冬天攝氏四、五度,北風從窗縫鑽進來,暖風機都不管用,手冰腳冷,牙關打顫’打字都有困難,幸 好這種天氣不常出現。我愛在晴天或書院舉辦文藝晚會的日子,躺臥在圓型廣場後的青草地,耳聽蟲鳴’仰 望雲天——天特別藍,星分外亮,真不知人間何世。 經濟學系一直在三個書院都有辦事處。一九八五年左右,經濟學系搬往馮景禧樓二樓,有一個略具規模的 系務辦公室,另聘一位新同事處理系務,正式開展三院歸一、中央集權和電腦化的時代。 在馮景禧樓的十五年,學系隨著社會的需要而大有發展,無論在師生素質和比率,研究資源的投放和成 果,都有一定的增長和地位。為了配合未來的發展,經濟學系在千禧年十二月搬往崇基利黃瑤璧樓安家落戶, 佔樓一層半,系務辦公室再臭不到來自賀賢平老師房間的煙味——他的房間已遠離系務辦公室。說起賀老師, 同事都公認他房内的植物因為長年煙燻,才得以綠油油地生長。周文林教授課餘在馮景禧樓天台教同事太極 拳養生的情景也一去不復見,馮景禧樓時代亦徐徐落幕。最感唏噓的是搬家前,翻出「經濟研究中心」年代 林、邢兩位教授發表的論文著作印本,而師徒二人已先後因病辭世。林教授病發做過手術後,回港在女兒家 休養,我曾致電問候,期待他身體好轉時,可回校走走,見見老同事。當時他相當沉默,唯唯諾諾,我心裡 一陣子難過。沉默也許是冷對命運最具尊嚴的態度。有時候我在大學火車站月台,見到當年林教授經常託我 邀約較量的幾位網球好手,不無感慨。 中文大學面對吐露港八仙嶺,獨處一隅,素來有自己的校格與文化,對外來的風雨,總能沉著應戰,員工 身在其中安全感不缺,多年來可說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但近幾年香港經歷金融風暴,樓價大跌,經濟 轉型,行之已久的制度忽然都不對勁,社會和政府對大學的撥款、學術定位、資源調配、學制改革、瘦身裁 員的種種訴求,無日無之,釣魚船無復安穩,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使員工心緒不寧。從新辦公室闊 銀幕似的玻璃窗外望,黑夜中吐露港旁廣廈萬千,燈光閃爍,水波不興,實質暗湧不斷,拍擊著這艘航行近 四十載的教育之船。 從大學圖書館地庫一個小房間,到如今在利黃瑤璧樓九樓一個幾百平方呎的系務辦公室,經歷林聰標、廖 柏偉、宋恩榮三位系主任不同風格的帶領,為年資性情各異的教授辦理學務文書,與同僚共事相處,彼此關 心,一同學習和提昇,見證經濟學系的成長,便度過了人生寶貴的廿五年。在接受長期服務獎的前夕,困擾 香港的艱難日子何時消逝呢?但願大學與經濟學系安然度過,穩步向前。 不斷進步 盡展所長 新亞書院盧達生 歲月不留人,轉眼 我在中大已度過二十 五年了,然而心境仍 覺年輕,仍然盼望在 餘下日子盡展所長。 回想當年應考中大文 員職位時,中文作文 題目是「中文大學應 否成立醫學院?」時光荏塑苒, 今日中大醫學院已桃李滿門,功德無量了。當年我 通過了筆試後,負責面試的是生物化學系系主任馬 臨教授、人事處的黎青霜女士及生化系的黃錫恆先 生,這情景還歷歷在目。 我一九七六年進入生物化學系任職,一年後獲 馬臨校長的恩遇,轉到校長室工作,在那裡十多 年,經歷了馬臨校長及高錕校長的年代,也親睹了 中大多項重大的籌劃工作及發展:醫學院、工程學 院及逸夫書院等的相繼成立,都屬於大學發展的里 程碑。在校長室工作,除獲得難能可貴的工作經驗 外,遇到的鴻儒碩彥可真不少,他們的風範給我留 下了美好的回憶。 我尤難忘懷的是在校長室服務的兩位已故的同 事。一位是第一梯隊的校長助理李張名馨女士,她 在退休後不久便辭世,她深厚的中英語文根柢令人 欽佩,工作處事嚴謹也使人敬畏;另一位是校長司 機張來益先生,他工作勤懇,想不到卻早逝。我在 校長室的工作包括草擬中文信件,多年來,經常得 現已榮休的秘書處中文秘書相開明先生指正,使我 獲益良多,至今銘感於心。 一九九五年我轉到新亞書院,從文書轉為編 輯,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有較大的學習 和發展空間。從編、採、寫,到排版及郵寄書刊, 均集於一身。除了每月出版《新亞生活》月刊外, 還另外出版了幾種書刊。每當看到自己編印的刊物 出版,心裡都有一份很大的滿足感。盼望將來的工 作日新又新,同時不斷進步。 變幻才是永恆 大學圖書館系統陳錦章 暮春三月,從大學圖書館向窗外放眼四望:大 學行政樓斜坡的杜鵑花依然開得嫣紅燦爛;百萬大 道兩旁和後面的校園卻增添了不少宏偉的建築物。 二十五年來,我經歷了中大光輝的歲月。 我慶幸能加入這所高等學府的圖書館工作,廁 身如此優美和諧的環境,給我莫大的滿足感和快 樂。 這二十五年,中大培訓了不少社會精英,也孵 育了我溫暖的家。身為中大的一分子,我時刻感到 自豪,並引以為榮!我和中大同步成長,中大在不 停地蛻變,使我更明白變幻才是永恆!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