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36

新院長專訪 程伯中教授 透視逸夫書院的未來 情繫逸夫 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程伯中教授去年 底卸下工程學院院長一職,今年二月十一 日接棒為逸夫書院新任院長。他說:「這 次委任是在我的意料之外。逸夫總要有人 領導,身為書院成員,亦有義務貢獻一分 力。自認有能力兼顧後,便把工作接下 來。」 「緣」自一句話 說起來,程教授本隸屬崇 基學院,跟逸夫的關係源自一 句話。「我們以前的系主任林逸 華教授,是逸夫書院籌委會的成 員。一天他問我有否興趣加入逸 夫,我當時也沒有怎樣考慮,便隨口說 有。」程教授就這樣成為了逸夫的第一批 教職員,一九九零年起,更擔任國楙樓的 舍監。期間,他一直參與院內事務,如書 院及宿舍的資訊科技應用。「我是看著逸 夫 書 院 成 長 , 也 和 逸 夫 書 院 一 起 成 長 的。」 難忘的經驗 程教授表示,他與宿生共處的歲月, 尤其早期的,有很深刻的體驗。「國楙樓 那時還是叫『一宿』,由於才落成不久, 設施並不完善;加上逸夫獨處校園一角, 距離校本部較遠,交通又不方便,宿生有 很多問題。他們凌晨二、三時拍門找我是 常事,工作一點也不輕鬆。」 儘管如此,程教授不但沒有怨言,更 樂意與宿生對話。「宿舍的住客是學生, 舍監必須理解和體諒他們的要求,從他們 的角度來設想。我盡可能讓他們參與宿舍 的管理工作,如宿規的制定和打蛇等。這 樣,他們才有歸屬感,更樂意參與宿舍的 事務和活動。有的時候,我還與他們一起 向校方和院方爭取權益呢。當然,事前必 須向他們解釋書院和校方的立場,又分析 甚麼是可為,甚麼是不可為。」他表示, 日後推動書院活動和政策時,也會沿用這 個理念,多聽學生的意見,多讓他們參 與。 程教授說:「這些日子讓我有更多機 會學習如何面對學生,和他們建立良好的 關係,同時亦熟習書院的運作,這對於擔 任院長的工作,該會有少許幫助吧。」 兩個院長的角色 從學院院長到書院院長,程教授認 為,兩者的工作性質明顯不同。「前者職 責是推動學院發展,提升教研水平;除了 要凸顯學院的強項,也須改善不足之處, 而這些工作有賴院內同人群策群力,自己 只是擔任協調的角色。至於書院院長則一 方面要讓社會人士知道,我們培養的人才 是品學兼優的,另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 理想的環境,讓他們多參與非形式教育活 動,以培訓學生多方面的才能。這得依賴 院內同事的協助,同時須與學生保持緊密 聯繫。」他謙稱自己仍需一些時間去摸 索,以便做好院長的工作。 身兼多職的竅門 程教授的行政經驗非常豐富,除了校 內的事務,兼顧的公職也不少;大家便常 見他以消費者委員會委員的身分在媒體推 動消費者的權益。他自言事務繁多,因此 書桌常被文件堆得滿滿的,惟訪問當天, 程教授的書桌卻非常整潔。面對繁重的工 作,他是如何應付自如的?「也沒有甚麼 特別的竅門,只是盡力而為。在接下新工 作之前,我必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 應付,力有不逮者,一定不接。再者,工 作要即時處理,不能拖延。」 書院精神敢於創新 屈指一算,逸夫已經成立了十七年, 但給人的印象總不如崇基、新亞和聯合般 鮮明,程教授有甚麼方法凸顯逸夫的形象 呢?他說:「其他三間書院的歷史較悠 久,各有其教學使命和理念。它們的師生 因應這些理念而提出了口號,並常常掛在 口邊,作為身分標籤,慢慢便成為書院精 神。」 他覺得書院精神是抽象的,且需要長 時間去建立的。逸夫相對於其他三院,歷 史仍短,而成立的基礎又是因應大學的擴 展,角色亦要配合校方的整體發展需要, 是以,獨特的書院精神也就沒有那麼明顯 了。 「然而,我相信隨著書院歷史和學生 人數的增長,書院精神自然會凸顯出來。 有很多人會問,究竟逸夫書院和其他書院 有甚麼不同?我的觀察是,逸夫沒有傳統 包袱,敢於創新和嘗試。從學生籌辦的活 動 便 可 看 到 , 每 年 十 月 的 『 逸 夫 里 』 (Shaw Lane ,類似嘉年華會),節目既多 元化,又總有很多新點子。 「還有,無論是書院或學生籌辦大型 活動時,學生會都可輕易動員百多二百名 同學參與,同學對書院的歸屬感由此可 見,我希望逸夫人以此為榮。」 程教授認為,「應踏實地做好份內工 作,讓校內和校外人士知道逸夫作為中大 一分子的功能,而不是靠特別的宣傳計劃 來提高知名度。過往我們邀請了許多享負 盛名的學者出任訪問學人或主持講座,去 年又參與邵逸夫獎的前期籌備工作,社會 人士對逸夫書院的名字並不陌生。」 未來的角色 至於書院未來的角色,他強調 是「輔助大學發展,提供非形式教 育,誘發學生對本科以外的學習 興趣,以增廣知識,又給予他們 機會,去接觸多元化的事物,擴闊 視野。書院更須提供讓師生溝通的 場地,培養他們的歸屬感,加強 凝 聚 力 。 這 些 基 本 功 能 是 不 變 的。」不過,書院的作用,亦須 因應社會發展而調整。「過去我們 是以香港為本位,現在香港主權回歸快 七年了,我們應該讓學生多認識內地狀 況,並了解香港如何發揮作為中國一環的 角色,更好地發揮我們的長處。在全球化 的大趨勢下,書院也要鼓勵學生放眼世 界,加強自己的競爭力。」 程教授從來不喜歡定下目標清單,限 日完成。「未來是不斷轉變的,不應明文 規定要做些甚麼。」但他也有一些構思, 例如在未來幾年,多安排些活動,與海外 和內地院校,乃至工業、社會服務機構等 交流。具體計劃仍需與同事商討。 削資的影響 程教授說:「逸夫有一個能容納近六 百人的大講堂,是相當不錯的。可惜地理 上較為吃虧,我希望可以改善交通安排。 要是可增添課室和獨立的文娛康樂中心, 則更為理想。有了教學和體育康樂活動, 能聚集學生,使書院更為熱鬧,並有助加 強成員對書院的歸屬感。」 只是,興建新設施費用龐大。大學正 面對削資,程教授相信,這些構思難以在 短期內實現。他坦言,經費緊絀對書院的 衝擊很大,除暫時不會有大型的基建計劃 外,一些常規活動如普通話及英語能力提 升計劃,以及外訪計劃雖然未至於停辦, 也會受到影響。 「院方必須通過籌款,以取得額外經 費。籌款雖不容易,但我相信,書院校董 及社會人士,是願意見到並會熱心支持香 港的高等教育維持其應有的活力。」 陳偉珠 赴中大交流心得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楊昭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最出色的大學 之一,校內建築布局合理,風格別致, 很容易就想起同樣依山而建、風景俊美 的母校玉泉校區。本文主要談談中文大 學 給 我 留 下 深 刻 、 積 極 印 象 的 一 些 方 面:平和而高效、自信亦進取、主人翁 精神。 在中大第一次被觸動,就是因為中 大人待人態度平和,辦事效率卻極高。 我校各專業同學一行十人,由於簽證問 題,抵港時比預計日期晚了十天,中大 第 一 週 的 敎 學 已 將 結 束 , 而 我 們 連 註 冊、選課等等基本事項都還沒完成。正 當我們為之焦慮的時候,中文大學負責 交流事務的全體員工鼎力相助,不僅做 好一切他們可以代勞的事情,還人盯人 的一個一個科目的幫我們落實選課。 赴港前,我們都持有「香港人高傲 自恃」的成見,如今卻得到如此禮遇, 兩者反差強烈,讓我們印象深刻。 如此平和高效的中大人當然是自信 的。許多人都驚訝於中文大學的神速進 步 , 其 能 於 短 期 內 取 得 如 此 驕 人 的 成 績,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包括借香港 騰飛之勢。我在中大的時候,適逢中大 四十周年校慶,觀看了在香港文化中心 公演的話劇《中大人家》,從中了解到其 奮起的主要原因——中大人往往不計較 開 始 工 作 時 的 職 業 的 好 壞 、 職 務 的 高 低,卻能不斷努力,完善自身,把握機 遇,迅速成長為社會各界的中流砥柱。 中大人的成長恰似中大的成長,而中大 人的精神就是中大的精神。 如 果 對 中 大 人 而 言 , 自 信 使 之 平 和,進取使之高效;那麼這種自信則源 於中大人捨我其誰的主人翁定位,進取 則源於身為主人翁的拼搏、奉獻意識。 這種精神本就是多層次體現的: (一) 中大校內的美麗、文明當然要 靠全中大人日復一日的保持、完善;每 位同學會以自己居住的寢室樓為家,有 任何意見、建議都及時向舍監、宿生會 反映,樓內的小賣部都是宿生會經營, 貨品價格往往比最便宜的超市還低—— 不在營利,而是為了方便同學。 (二) SARS 席捲全城時,中大人一馬 當先,破解 S A R S 病毒的 DN A 代碼,醫 學院畢業生謝婉雯醫生更在抗擊非典的戰 役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香港一波高似 一波的民主浪潮中,總能聽到中大人理性 的聲音……中大人時時刻刻為這顆東方明 珠創造著不少價值。這既是一種個人理想 的實現,更是一種奉獻精神! (三)而更讓人覺得難能可貴的.,是 香港雖曾闊別袓國懷抱多年,中大人卻 始終堅持對袓國的主人翁精神。六、七 十年代京、港、台三方聯合保釣的民族 尖峰時刻,中大就是一支急先鋒;我國 自行硏製的「神五」載人航天器成功發射 並回收之後,整個中大自上而下更是歡 欣雀躍。 中大的校徽,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吉 祥之鳥——鳳凰。中大自建校之初就以 弘揚國粹為主旨,四十年來更是從未在 此主軸線上有絲毫游離! (註 :作者於本學年上學期到中大交流學 習。原文很長,現稿經刪節。) 3 第二三六期 二 零 零 四 年 三 月 四 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