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39

In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 can only  be accessed with CWEM password .   若要瀏覽本部分的資料, 請須輸 入 中大校園電子郵件密碼 。 • Personalia •人事動態• Personalia •人事動態• Personalia •人事動態• Personalia •人事動態• Personalia • 新書 New Books 香港亞太研究所 HK I APS 研究專論第一四三號 《華人個性的性別差異:香港與內 地的比較》 張妙清、杜婉韻、張樹輝 作者利用《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第二版( C P A I - 2 ) 在中國內地和香港 進行大型常模研究,以比較兩地男女 的個性差異。結果顯示,兩地男性在以下的個性量表得分較兩地女性為高:新穎性、多樣 化、多元思考、領導性、理智取向、開拓性、樂觀和內在控制點;女性則在以下的個性量 表得分較男性為高:情緒性、自卑、面子、老實、人際觸覺及和諧性。而兩地同性比較則 顯示,內地男性較香港男性著重人情及人際觸覺;香港男性較願意容納別人。內地女性比 香港女性較具新穎性、領導性、理智取向、開拓性、重面子、自我防衞、著重自我取向及 重人情;香港女性則較務實及容納別人。作者指出,社教化中對性別角色的定型,大致可 解釋一般男女個性特徵的傾向。至於兩地同性的差異,則可能源於兩地迥異的社會經濟變 遷及現代化發展過程,對傳統中國文化有不同的衝擊。 國際統一書號 962-441-143-3 , 平裝本,三十一頁,十五港元。 Occasional Paper No. 144 Global City, Dual City?: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Polarization in Hong Kong Since the 1990s Stephen W.K. Chiu and Tai-lok Lui The authors use data generated from the population censuses to document the process of social polarization that has accompanied the globalization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 global city since the 1990s , as suggested in the literature on global cities. The authors have also observed a process of occupational and income polarization in Hong Kong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from an industrial colony to a global city with a service-driven economy. They outline the dimension of gender in this polarization process, and demonstrate how the forces of migration have exacerbated the process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to produce a social structure that resemble an 'hour glass'. While their findings clearly support Sassen's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ies, they seek to highligh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cal institutional contexts in crystallizing the local impact of global forces. ISBN 962-441-144-1, paperback, 58 pages, HK$20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研究專論第九號 《雙龍吐豔:從城市本位到區域帶動競爭的上海與香港》 楊汝萬 國際統一書號 9 6 2 - 4 4 1 - 8 0 9 - 8 ,平裝本,二十六頁,十五港元。 香港教育研究所 專題研究報告 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十五 《集體備課和觀課與學校改進的關係》 湯才偉 自從社會廣泛要求改革課程以來,學校的工 作量增加了不少,而質也愈來愈講究。加上近年 課程改革不時強調跨科學習,令學校的工作文化 逐步走向全校模式,教師有需要調整昔日獨立的、自主的生活習 慣,開始講求彼此之間的共識和協作。「集體備課」和「觀課」是 近年學校推行協作文化的新安排,藉此促進交流,從而提升個人以至校內整體的教學效 能,達到「學校改進」的最終目的。作者先從「學習型組織」的概念解釋這類協作活動的 真正意義,再透過一所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計劃」的小學的兩次中文協作教學經 驗,探討「集體備課」和「觀課」的成敗關鍵。 國際統一書號 9 6 2 - 8 0 7 7 - 7 4 - 0 ,平裝本,五十二頁,二十港元。 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十六 《從教師的角度探討香港初中中文科新課程教學法》 潘慧如 二零零一年四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定稿)》第三章 「教學總原則」,建議了十二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原則。作者探討在二零零二至二零 零三學年施行中文科新課程後,教師教授初中中文科的方法,並就新課程教學法,比照文 件上的理念跟實踐上的差異。 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教師均依從新課程教科書的編排,並改變了教學方法。他們都 表示,在施教時知悉「以學生為主體」和「以能力作主導」的新課程精神,但在處理「教 學總原則」的其他項目時,則沒有因為實施新課程而有所改變。教師在中文科新課程所使 用的教學方法,受教科書和學校能力組別所影響,而與教師具有的新課程教學經驗多寡無 關。 國際統一書號 9 6 2 - 8 0 7 7 - 7 5 - 9, 平裝本,九十六頁,三十港元。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桃李成蹊集:慶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壽辰》 鄧聰、陳星燦主編 此書特為慶祝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先生八十壽辰而出版,收錄 論文三十七篇,主題涉及史前考古學中的石器分析、動物考古學、 農業起源、早期禮器生產、龜甲響器、樹皮布、大汶口刻畫符號、 良渚玉器、中國西北和周邊地區青銅文化等。部分文章論及歷史時 期考古學中的商周宮殿、墓葬、銅器銘文、漢代以及北朝的壁畫、 墓志、玻璃器、高昌王國城鎮地望、五代十國陵墓制度等。 作者均為近年活躍在東亞考古學前沿的一批中青年學者,來自中國、歐美、韓國、日 本、澳洲、俄羅斯等地。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對理解古代東亞歷史文化的脈絡,有著重要 意義,其中所表現的寬闊觀察視域、多元分析方法、科學表述,無疑是觀察新世紀中國考 古學最新發展趨勢的一個極好視角,值得考古、文物研究者參考。 國際統一書號 9 6 2 - 8 5 3 0 3 - 4 - 8 ,精裝本,三圖版,四百三十二頁,二百八十八港元。 5 第二三九期 二 零 零 四 年 四 月 十 九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