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67

為學術書 歷史系何佩然敎授撰寫的《風雲可測:香 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以下簡稱 《風》)榮獲第十六屆「香港印製大獎」的「優 秀出版大獎」,該書現於法蘭克福、倫敦、 台北、芝加哥、多倫多等地巡迴展覽。 「香港印製大獎」由香港印藝學會、香港 出版學會、香港貿易發展局和康樂及文化事 務署合辦,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協辦,旨在鼓 勵業界製作優良的印刷品。主辦單位去年特 別增設「優秀出版大獎」,以表揚本地出版 的優秀圖書,促進香港成為國除出版中心。 該年度的優秀出版獎主題為「香港」,候選 書籍必須與香港文化、歷史或人物相關,並 於二零零三至零四年期間出版。 囊括大獎頭兩名 《風》一書以中英雙語出版,是香港天文台委託何 佩然教授撰寫,詳述天氣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和天氣預報 服務的發展。由知名院校教授和作家組成的評選團認為 《風》具有出版創意,製作饒富心思,而且圖片精美。 不得不提的,是何教授的另一本書——《地 換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發展一百六十年》(以 下簡稱《地》)——亦是候選書籍之一,評選團認 為《地》和《風》同樣出色,實在難分高下。由於 獲獎書籍會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而中英合一的 《風》較分為中、英兩個版本的《地》方便攜帶和 展示,最後決定把大獎頒與《風》,而《地》則獲 第二名。因為獎項只有一個,所以沒有公布。 對於兩本著作同時獲垂青,何教授笑說: 「最感高興的,是我引用大量照片和圖表於學術 書籍的做法得到認同,並引起大家對香港早期歷 史的關注。記得第一次出版這類書, 是二零零一年的《點滴話當年:香港 供水一百五十年》(以下簡稱《水》)。 當時《水》被認為不是學術書籍,因為 學術界的傳統是只重視文獻史料。那 時真感到苦惱,曾想過放棄。」 歷史應該有人味 可是,最終她還是堅持下去,全因一個心結。何教 授說:「由於發展期短,香港歷史研究向來不受重視, 加上相關的文獻大部分都是政府檔案,有著濃厚的殖民 地色彩。是以,香港歷史發展研究不多,相關的書籍也 只集中討論政治和經濟發展。對一般讀者來說,這類題 材既嚴肅又枯燥乏味,讓他們覺得歷史是高不可攀的。 試問這樣又怎能做到知識普及?傳遞知識,就先要受眾 產生興趣,然後才明白你在說甚麼。」 她指出,坊間其實也有以較淺易和輕鬆手法來描述 香港歷史的書籍,如描繪香港市民在戰前和三年零八個 月抗戰的生活點滴等。不過,內容都是零零碎碎的,像 野史掌故,亦不夠系統和嚴謹。 她認為解構香港的發展,不應只限於政經層面。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覺得香港的崛起,『都市化』也 是重要的一環。甚麼是都市化?就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換句話說,也就是城市的基礎建設如供水、海港和土地 的發展,氣候的變化等。歷史是由『人』而來,不能缺 乏『人味』。」 因緣際遇解心結 何教授的心結,就是要寫一本易讀易明,又能系統 地呈現香港演變的歷史書。她愛用圖片,皆因影像能更 具體勾出當時的狀況,勝於萬字千言,有助讀者走入歷 史,亦容易引起閱讀興趣。正在躊躇該選取甚麼題材之 際,水務署慶祝成立一百周年,計劃出版紀念特刊, 又知悉何教授專研香港史,故邀她執 筆。 何教授形容,「那是天時地利人和 的配合,水務署需要整理歷年文獻資 料,不但提供資金,並讓我翻閱所有 資料,全力支援。最重要的,是給我 百分百的自主權。」 《水》面世後,市場的反應不俗。 何教授說:「可能是過去沒有這類書籍 吧。」她亦陸續接獲類似邀約,最後接 受了天文台和土木工程署的邀請,先 後完成了《風》和《地》。要不是她的堅持,香港就少了 兩種有趣的歷史書。 學習新知織 別以為供水、天氣和移山填海等題材都是民生課 題,便容易下筆。「要理解當中涉及的技術和資料的取 捨,是兩大難題。」何教授說:「要討論這些課題,必 會觸及不少技術性的工序,且都是極其專業,像供水的 設施,預測天氣的方法,以及移山填海的方式等等。舉 例說,過去填海得來的土地要待填土沉降,數十年後才 能使用。由於科技進步,現在採用了排水紙帶,紙帶上 附設的小孔,在泥土中產生毛細管作用,加速土壤排 水,新填的土地只需數個月便可使用,香港迪士尼樂園 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我連挖泥機是甚麼樣子也不知道,完全要 從零開始,幸好有關部門派專人解述,又讓我實地觀察 他們的工作。」 為了使內容更完整,何教授亦請研究助理從圖書 館、報紙等途徑搜集資料,再加上部門庫存的文獻,資 料實在很多,如何取捨也教她很傷腦筋。「篇幅畢竟有 限,不得不割愛。在取材上,我以市民關心的、與社會 關係密切的為篩選準則,然後用歷史學的角度來整理, 並盡量以淺白的文字來陳述。」 建立新論點 何教授回憶說:「儘管要理解那些專業知識並不容 易,但這個學習過程是愉快的。除有機會汲取其他學科 的知識外,更讓我感到滿足的,是能從中發掘一些新資 料,反證過去的成見或錯誤,建立新的論點。例如所有 歷史書籍和紀錄都寫香港第一次拍賣土地的數目是五十 幅,但我從檔案中發現那是錯的。」 問何教授最愛的是哪一本?她爽快地說:「《風》。 原因倒不是它獲獎,而是其涵蓋的時間最長,陳述的資 料是從地方誌開始。此外,透過市民面對風雨災害的態 度,從受威脅、無助和害怕,演變至做足預防措施和有 基本氣候常識,呈現了社會人文的發展。」 何教授已著手編寫新書,亦是關於民生課題的,預 計明年底便可出版,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陳偉珠 《地 換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發展一 百六十年》 詳述香港開埠一百六十年 以來,由土木工程署負責的城市開拓 及建設工作,包括大型的移山填海土 地發展計劃。全書共分四部分:維多 利亞城的誕生、城市核心的擴張、開 拓土地新資源和多元核心的拓展;刊 載近二百幅圖片,過半為私人珍藏和 政府檔案藏件。 《風 雲可測:香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 是香港天文台在二零 零三年為紀念成立一百二十周年的專書,分《人與大自然》和《開 創新天地》上、下兩篇,詳述天氣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和天氣服務的發 展,以及天文台自成立以來,如何不斷引入新的科技,改善服務。該 書以中、英對照出版,共三百六十四頁,約二百幀罕有及有趣的圖 片。 《點滴話當年: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年 》分上、中、下篇, 介紹一百五十年來香港供水發展的三大階段,並分析香港 供水系統的演變與社 會民生的相互關係。 書中輯錄了大量珍貴 的歷史圖片。 3 第二六七期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四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