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466

6 466 • 4.11.2015 財金淺趣 Financial ly Friendly 說東道西 窮人的信用卡 Poor Man’s Credit Card 關於感應式信用卡的保安漏洞廣受報道,令人不禁想到,自 人類祖先以貝殼為原始的交易媒介以來,我們走了多長的一 段發展路。 信用卡的歷史並不是很長。首張銀行卡名叫Charg-It,是在 1946年由美國布魯克林的一家銀行發出。那時候還不是大 眾化的消費產品,而是只供銀行客戶在當地購物,但稍後才 付款之用。 在1949年某天晚上,麥克納馬拉到紐約一家高級餐廳,吃了 一頓愉快的晚餐,飯後才發覺自己把皮夾留在家裏。不知出 於尷尬還是創業家本能使然,或者兩者皆有,他在此事上察 覺,替代現金的生意大有可為。一年後,他和拍檔發出首張 大來信用卡,推出後一年已吸引了兩萬人使用。 自十九世紀中業起就從事旅行支票和匯票業務的美國運 通,看到大來信用卡的成功大受啟發,所以在1958年美國 運通發出它的首張信用卡,不久普及到世界各地和不同貨 幣。VISA和MasterCard後來也加入分一杯羹。 香港人熱中於信用卡交易。根據金融管理局的資料,截至 2015年6月,香港共有一千九百萬張信用卡在流通,平均每 名香港居民擁有二點七張信用卡。本年第二季共有一億二千 八百六十萬筆信用卡交易,總值一千四百三十七億元。 帶在身上叮叮噹噹的硬幣已逐漸消失,拿來結帳或許還會 被收銀員拒收。我們正邁向棄用現金的社會,在人們眼中, 身懷現款可能並不是方便或者有派頭的事情了。洞悉先機的 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在幾十年前就說過:「金錢是窮人的 信用卡。」 The much publicized security flaws of contactless enabled credit cards make one realize how far we have come since our ancestors were using seashells as a rudimentary means of exchange. The history of credit cards does not go back very far. The first bank card, called ‘Charg-It’, was issued in 1946 by a bank in Brooklyn. It was not a mass consumer product but only available to the bank’s customers for making payment for local purchases at a later stage. One evening in 1949, after a delightful dinner at a classy New York restaurant, Frank McNamara found out he had left his wallet at home. Either out of embarrassment or an entrepreneurial instinct or probably both, he saw the niche for an alternative to cash. A year later, he and a partner brought out the first Diners Club credit card, and attracted 20,000 cardholders in the first year of its launch. The success of the Diners Club card inspired American Express, which had been in the traveller’s check and money order business since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In 1958 American Express issued its first credit card and soon made it available in other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currencies. VISA and MasterCard joined the fraternity later. Hongkongers are enthusiasts of credit-based trans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by June 2015, a total of 19 million credit cards were in circulation in Hong Kong. Each of its inhabitants carried on the average 2.7 cards. The second quarter of this year saw a total of 128.6 million credit card transactions, with a total value of $143.7 billion. The nickels and dimes have disappeared if they have not been rejected at cashier counters. We are heading towards a cashless society, where carrying cash may not be regarded as a convenient or ‘cool’ thing. A few decades ago, the clairvoyant Canadian scholar Marshal McLuhan said: ’Money is the poor man’s credit card.’ 一字褒貶 電影《非誠勿擾》有一幕說到男主角葛優和徐若瑄飾演的台 灣女孩相親,裏面一段很有趣的對話。 徐若瑄說:「我爺爺就是因為大陸淪陷就跟着國軍撤退 去台灣。」 葛優說:「等會兒等會兒,我們叫『解放』!你們叫『淪 陷』,我們叫『解放』。」 徐若瑄說:「『解放』?甚麼叫『解放』啊?我明白的, 『解放』跟『淪陷』只是角度上的說法不同而已。」 中國人有句話叫「一字褒貶」,這裏的「淪陷」與「解放」講 的同一件事,但用詞不同,就表現出褒貶的態度。有時候英 文裏一個簡單的詞,翻譯成中文時就須注意詞義的褒貶。比 如,從甲午戰爭至二次大戰結束,台灣為日本佔領,英文就是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但用中文說,用詞可能 就須斟酌了。好幾年前,台灣就曾為這段時期應稱為「日據時 代」還是「日治時代」爭議過一陣子。爭議背後主要是史觀 的不同,主張用「日據」的,自然反映了比較是從中國民族主 義出發的立場。 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常常須要注意中文這種褒貶詞,例如, 英文的rebellion比較不帶價值判斷,但翻譯成中文時應用 甚麼詞表達就要考究了。如果譯一本外國史家寫太平天國的 歷史著作,Taiping Rebellion該譯為「太平軍起義」,還是 「太平軍叛亂」?又如Boxer Rebellion應是「庚子事變」、 「拳匪之亂」還是「義和團運動」? 舉一個和香港關係較密切的例子,1898年中英兩國簽署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向中國租借新界,但1899年英 國接收時,新界鄉民武力反抗,與英軍激戰了六天。英文文 獻稱這些人為rebels,究竟該譯作「叛軍」還是「起義軍」? 那可要視原作者的立場而定。如果站在新界人的立場,大概 應稱為「抗英義軍」了。如果採取比較中立的觀點,或許可譯 作「反抗軍」。 譯者要拿捏該褒該貶,有時候還要看書或文章是在哪裏 出版或發表,比如是中國大陸還是台灣。美國史家陶涵 (Jay Taylor)有本書叫 The Generalissimo ’ s Son ,此書 最先由台灣出版社翻譯成中文,裏面用語的觀點自然是從 國民政府的觀點出發。例如原書提到1949年共產黨攻佔廣 州。原書寫:Canton fell.(p. 183)台灣中文版就譯成「廣州 淪陷」(第198頁)。後來此書出大陸版,「淪陷」就改成了 「失守」(第169頁)。 這方面要是不夠敏感,可能就會鬧笑話。多年前有部電影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故事是關於辛康納利飾演的 蘇聯潛艇艦長Ramius意圖投奔美國,其中一幕講到中央 情報局分析員Jack Ryan判斷出Ramius的意圖,講一句: 「Ramius may be trying to deflect.」電影在台灣上演時, 中文字幕譯作「雷米斯可能想變節」。當時有人在台灣報章 的副刊專欄猜測,這字幕可能是拿香港那邊譯好的。因為如 果台灣譯者,deflect應當會譯作「投誠」。的確,在那個國共 常有戰機投奔對方的時代,是「變節」還是「投誠」,茲事體 大,可一點也輕忽不得。 有時候褒貶的運用來製造你想要的心理效果。國共內戰後 期,國民黨在軍事上節節敗退,語言上卻繼續採用精神勝 利法,明明是「撤退」,卻叫「轉進」。據說當年報章標題寫 着:「我軍一日轉進千里,敵軍在後追趕不及」。這種文字遊 戲頗像傳說中曾國藩率領的湘軍當年連敗於太平軍,上奏朝 廷的奏摺把「屢戰屢敗」寫成「屢敗屢戰」,以示自己接連 遭遇挫折仍努力不懈。當然,「轉進千里」故事今天已成了 笑話。 以往教翻譯的老師常告誡學生注意詞義的褒貶時,常用的 例子就是「驕傲」,強調這個詞在中文裏是貶詞,不要用來 翻譯英文的pride或者proud of。但今天電視報章雜誌滿眼 是「我的驕傲」、「中國人的驕傲」,翻譯老師看了不知有何 感想。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