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4.11.2011

386

鯛魚
 
《中大通訊》第386期 > 洞明集 > 濃淡兩相宜:奇妙的海洋科學研究

濃淡兩相宜:奇妙的海洋科學研究

previouspausenext

在愛爾蘭的民俗傳說中,鮭魚是智慧之魚,所以小英雄費安奉師命烹調辛苦捕捉得來的一尾鮭魚時,不慎被魚汁燙到手指,連忙張嘴吮吸,當下即洞明世事,滿腹知識。鮭魚即港人俗稱的三文魚,品種繁多,有幾種生於淡水,長於大海,到繁殖期即長征洄游,返回出生的河溪產卵,極富傳奇色彩。這些鮭魚在鹹淡水域來去自如,造物之奇,令人歎為觀止。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胡應劭教授說,有關鮭魚的科學研究已相當詳盡,但為甚麼會洄游產卵,卻始終沒有令人信服的圓滿答案。他補充:「其實除了鮭魚外,有幾種鰻魚也有類似的特性,不過剛好倒過來,這些鰻魚在淡水生活,但回到大海產卵。」

鮭魚和鰻魚的特性卻啟發了研究海洋科學的胡教授—海水的鹹度究竟對魚類有甚麼影響?換句話說,海魚可以用淡水來飼養嗎?胡教授解釋,海水平均大約有百分之三點五是鹽,淡水的鹽比例則接近零。而脊椎動物的體液內,鹽所佔的比例大約是百分之一,即是海水鹽度的三分之一左右。當海水鹽度上升,超出平均比例時,海魚便會啟動一個機制,一邊把滲入體內的多餘鹽分排走,一邊補充失去的水分。「海水鹽分過高時,海魚也會脫水的,」胡教授說。「我們用鹽醃製柑橘時,柑橘的水分不斷滲出來,就是同一道理。所以魚在太鹹的海水裏,就像人在沙漠生活,要不斷補充水分。」

反過來說,海魚在太淡的水裏,鹽分會不斷流失,這時調節機制便啟動,一邊要補充失去的鹽分,一邊排走多餘的水分。啟動這個機制的開關是一些化學物質,魚體感應到水中鹽度的變化後便會引發魚鰓、腎臟和其他滲透調節器官作出調節。這些化學物質等於人類的荷爾蒙,是魚類適應海水或者淡水的關鍵。一般來說,魚類要用上身體三分之一的能量來管控這個調節機制。所以理論上在半鹹淡的水裏,魚類活得最好,因為毋須排走或者補充鹽分,這些能量便可省下來作其他用途,最顯著的是把食物轉化為蛋白質的能力提升了,生長速度會較快,抗病力也增強。

據胡教授的研究,海魚基本上都有這個雙功能的機制,一項功能把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另一項把失去的鹽分補充回來,但其中一個永遠不會使用。以珊瑚魚為例,終身在鹽度甚高的海水裏生活,適應淡水的功能根本毫無用處。按物種的進化理論,這項功能早應退化消失。胡教授推測,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魚類在三億年前的泥盆紀開始分門別類變化,當時的海水比今天的淡得多,魚類自是有這個適應淡水的功能。進化到今天,海水鹽分增加,海魚的機制已經發展了另一項功能,可以把過多的鹽分排走,仍然保存了祖先適應淡水的功能。

胡應劭教授成功喚醒了海魚這個沉睡了億萬年的適應淡水功能,令海魚在淡水裏也可以自得其樂。他作研究用的主要是俗稱鱲魚的鯛魚,以其可以在香港大量取得,生命力亦較強。他現在已完全掌握了淡水養海魚的技術。那麼這項技術是否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商業價值?「可沒有想過這問題,商業養殖魚是另一回事,」他說。「再說,淡水養的海魚肉味始終是稍為淡了點,以香港人的口味來說,可能覺得不及真正海魚那麼滋味。不過我們的目的是做科學研究,以不同的方法來思考和觀察,找出物種進化過程的奧秘,那是生物學家最大的樂趣。」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