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愛在同一天空下

中大多元共融週擁抱殊異的美麗

五大洋、七大洲、一百九十五個國家約七十八億人,全是「地球村」的一分子,共存在浩瀚宇宙中一顆生機勃勃的蔚藍彈珠上。

想深一層,人類在本質上,其實都是大同小異。

誠然,你我或許來自不同種族,信奉不同宗教,屬於不同性別,持不同性取向,但終究擁有共同的天性。著名的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曾說:「我們都呼吸着一樣的空氣,同樣重視子女的將來,也都是凡胎肉眼。」

我們每人都有各自的盼望、夢想、七情六慾,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值得去愛與被愛。所以「多元」與「共融」的意識在當今世代至關重要:芸芸眾生共享同一世界,讓每個人都被聽見和重視,此謂「多元」;創造平等無隔、求同存異的文化即「共融」。兩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陳金樑教授講解多元與共融對人類社會之重要<em>(來源︰CUTV)</em>

「大學海納百川,本就是兼容並蓄的地方。」中大常務副校長及多元共融督導委員會主席陳金樑教授說。「生物多樣性令自然環境更有生機。同樣道理,多元社會能締造更有朝氣的城市。若要擁抱多元的價值,就得確保有共融的氛圍。」

為了推動大學成員彼此尊重、互相欣賞,中大於3月4至18日舉辦首個多元共融週,策劃了連場活動供大家參與和體驗。

段崇智教授<em>(左三)</em>頒紀念品予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多元共融週榮譽嘉賓朱敏健先生<em>(左二)(多元共融事務處提供)</em>

多元共融事務處以宣誓儀式開啟是次活動週。典禮除了體現中大秉持開放和共融的承諾,也標誌着多元共融大使正式就職——二十七位學生獲委在校園宣揚多元與共融的訊息。

「我們會竭力讓校園內學習、上課、研究、工作和生活的人感到自在,並且對大學建立歸屬感。」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說。「孤掌難鳴,要達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大家積極參與及提供具體意見,才可推動平等與共融。」

來自不同範疇的學者和講者獲邀出席多元共融週,就種族、性別、社會平等和反歧視等議題分享灼見,內容豐富、發人深省。以下為精華內容回顧。

種族與文化——全球的大溶爐

中大校園雲集五湖四海大約十五個國家及地區、逾四十個國籍的菁英,學生和員工才華橫溢,藏龍臥虎。校園群體的文化背景如此多元,是次活動週最能啟迪人心的,莫過於嘉賓分享其生命足跡。

校友事務處策劃了一場分享會,為多元共融週演講節目之一,邀得香港非洲中心創辦人及新亞書院校友Innocent Mutanga講述他在香港的待遇。「我是津巴布韋人,我認為香港人很謹慎,但也很好奇。」他說。「他們很多事情都想知道,並會問我各種問題,但有時會表達得不太恰當。有一次,一位高中生問我:『Innocent,為何你的頭髮和皮膚看起來那麼黑?』我一下子愣住了!

「要明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要易地而處,先明白其情境脈絡。在釐清實際情況之前,切勿橫衝直撞,妄下結論。」Innocent說道。「關鍵要有同理心,真的!」

Innocent Mutanga談大眾如何為提升社區內的多元和包容出一分力<em>(校友事務處提供)</em>

宣誓典禮其間,本港知名的印度裔棟篤笑演員「阿V」維韋克·馬布巴尼講述一般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多元共融理念。「與其只說不做,不如換個角度看身邊的人和事,令生活更有趣味!」他興高采烈地說。「例如,每當我在中環地鐵站下車時,那邊的人會認為我是成功商人;而當我在深水埗站下車時,那裏的人卻把我當做建築工人。有些人可能將此視作種族歧視,但我認為這是對我的誇獎,並告訴自己:『嘿,香港人認為我是多才多藝的人,甚或是超級英雄!』

「身為喜劇演員,我覺得最大樂趣就是與其他人打成一片。盡情釋放自己的與眾不同,與朋友們嬉笑耍樂,多好玩啊!」

除了以上講座,多元共融週亦有豐富的互動環節,供參與者體驗新文化和廣結良朋:當中的「語言交流計劃」由自學中心舉辦,讓不同國籍的學生教授各自家鄉的語言、交流各地名菜的烹飪心得,又參觀香港的虛擬實境地標。此外,由中大的十個非本地生協會主辦的「多元共融虛擬展覽會2021」設有多個跨文化遊戲攤位,寓教於樂。

性別規範與平等——從持家到養家

「男主外、女主內」已是老掉牙的社會規範:愈來愈多女性脫離了「家庭主婦」的既定女性形象,決意踏入職場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只可惜,她們現時的處境仍困難重重。

女性及家庭友善政策小組舉辦一場小組論壇,以「為高等教育界的女學者賦權:對話」為題,邀得多位不同學院的教授聚首一堂,探討女性研究員如何在專業領域更上層樓,並且就學術的相關議題各抒己見。

中大教授在「為高等教育界的女學者賦權:對話」小組論壇就性別平等和賦權抒發己見<em>(女性及家庭友善政策小組提供)</em>

兩位副校長暨政策小組召集人岑美霞教授和霍泰輝教授先後分享在學術圈的親身經歷。要想在專業領域嶄露頭角,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勇於表現、拓寬人脈和對自己有信心。

岑教授說:「你要對自己有信心——學術界的同儕回饋通常比較負面,甚至可以很尖銳,所以你要堅定不移,以正面心態面對批評,相信自己,然後勇往直前。」

霍教授補充說:「歧視這問題在我們的領域中確實存在——我見過女同事被醫學界排擠,因為與她們共事的人認為,婦女應該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當我們看到不公義的事情,就必須共同行動,主動發聲,着手處理。」

為了進一步探索性別議題,中大的性別研究課程舉辦了以「不確定時期的性別和(非)流動性」為題的國際會議,這也是多元共融週的一部分。在世界大學聯盟的支援下,會議深入探討了香港、中國內地、英國、美國等地的職場動態、家庭關係、社會不公、性別多元等議題。除此以外,多元共融週還有一些研討會,讓參加者了解香港的反歧視法關乎所有人,並講解防止性騷擾、母乳餵哺權益等的新發展。

多元共融——五味紛陳的人生

「『多元』是獲邀出席派對;『共融』是一同共舞婆娑。」

這句話出自Vernā Myers,她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助人理解多元共融的概念——真正的多元與包容是指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大家身體力行,樂也融融。

為達此目的,多元共融週舉辦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坊,讓背景各異的人同樂。例如,學生及其家人可於手語和拇指琴工作坊,通過手勢和音樂學習溝通之道;員工和校友亦可製作和諧粉彩畫和花牌,徜徉藝術世界。

博群全人發展中心則舉辦了「健身x師友計劃」供運動愛好者及尋求不同鍛煉方式的人參加。他們可與社區不同人士,包括長者、智障人士和少數族裔合作,共同以嶄新的方式體驗運動。若你喜歡室內活動,則可觀賞由學生事務處製作的網上視頻,從本港運動員身上認識多元體育活動,以及在家嘗試簡易的運動教程,例如瑜伽和八段錦。

龍舟會的健兒分享自身經歷及對體育多元的觀點<em>(學生事務處提供)</em>

亞運獎牌得主及中大校友鄭莉梅說:「運動員有很多機會與全球各地的人相處,認識他們的訓練模式、習俗,甚至生活哲理。」空手道精英運動員及中大助理講師馬文心說:「運動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可促使我們擁抱多元,接受新觀點。」

琳瑯滿目的活動週彰顯中大鼓勵多元共融的決心。要令校園生生不息,氣象開闊,單靠校方努力卻並不足夠,需要由你我做起,欣賞身邊各種族、文化和身分的人。

正如陳金樑教授所言:「在中大,我們要做的是秉持校訓『博文約禮』——要知識深廣、遵守禮儀,方能展現人文精神、互重互愛、理解和體諒他人。這些美德全是環環緊扣,有助我們辨識並活出多元共融的價值觀。」

採訪/ronaldluk@cuhkcontents
中譯/jennylau@cuhkcontents
視覺設計/amytam@cuhkimages

標籤
多元共融週 多元共融 多元校園 性別平等 陳金樑 學生 國際生 校友 多元共融事務處 校友事務處 博群全人發展中心 學生事務處 自學中心 性別研究課程 新亞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