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六物窺人

六物窺人——張宏艷

傳訊及公共關係處處長以六物談上一代與下一代

勞力士手錶是我爸爸二十一歲從印尼赴中國前,父母送他的臨別禮物

爸爸在印尼出生,他家是當地開餅乾廠的富裕華僑,司機接送,傭人成群,小孩都在學鋼琴、唱聖詩。中國建國之初,許多海外華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甚至把子女送去建設祖國。當時如果選擇歸國,就必須放棄印尼護照。所以1957年我爸爸踏上輪船一刻,真頗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

他到了北京讀醫,重遇上印尼華人教會認識的女孩,後來成為我媽媽。不久發生一連串政治運動,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華僑的生活都很不好過,所以他們帶着五歲的我逃到香港,再次白手起家。

這隻錶陪爸爸從印尼到北京,再從北京到香港,直到他2015年去世,他都不肯戴其他錶。生活窘迫時他變賣過很多家當,包括他的手風琴、Rolleiflex相機,但就是沒有賣掉手錶,因為它承載着理想、漂泊、父母恩情、家的力量。

我在日本採訪二戰老兵的報道獲得2007年中大新聞獎

唸大學時我選擇主修新聞、副修日文,純粹出於興趣和耍酷,沒想到兩者的結合帶來豐富的人生體驗。本科畢業後我成為有線新聞台主播,兩年後獲批日本文部省獎學金,到日本慶應義塾大學修讀政治學碩士,歸港後重投有線。

2007年某天,我上司在NHK新聞台看到一位叫金子安次的日本老兵,揭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聲稱二戰軍中沒有慰安婦的謊言,便叫我想辦法把老兵找出來,到日本做個專訪。幸虧之前在日本讀書結識了不少記者朋友,我好不容易找着老兵,聽他講述戰爭記憶,聞之無比震撼;晚上回到酒店翻譯字幕,難過得差點陷入憂鬱症。他的故事讓我看到一個活潑正常的年輕人,如何變成戰場上的殺人機器,讓我看到戰爭多麼荒謬,不論侵略者還是受害者,都是戰爭的輸家。

在日本唸碩士期間我愛上滑冰

我原本並不愛運動,到了日本在朋友介紹下,跟一位栽培未來奧運選手的教練學滑冰,自此迷上了。縱橫在冰上那飛馳如閃電的速度感,讓我心醉。那時候自己一星期到溜冰場練三天。我學校在東京都,滑冰課在長野縣,要乘一個半小時地鐵。為了不浪費車費和車程,我每次都是一大早出發,跟教練學完後自己再滑好幾個小時,直到天黑才肯走,因而進步神速。真後悔自己不是從六歲就開始學。

《歲月無聲》是我從日文翻成中文的譯作

在日本唸書時值香港回歸前夕,我經常到圖書館留意有哪些日本人關心的香港話題。有天在書架見到一本叫《尋找旅遊書中沒有的亞洲——香港》的書,一看之下,既拍案稱奇,又自慚形穢。香港人司空見慣的地方,竟然藏着我聞所未聞的歷史,例如半島酒店曾是簽署投降協議的會場、赤柱聖士提反書院曾發生大屠殺……我一身冷汗,自問:「你還算是香港人嗎?」

於是我寫信給出版社,邀約作者和仁廉夫到咖啡館見面,並徵得他同意讓我把書翻成中文。可惜當時我人微言輕,回港後拿着譯好的章節四處找出版商,都石沉大海。其後我懷孕生子衝事業,忙得不可開交,出版一事束之高閣。直至十六年後的2012年,我才終於兌現了承諾。

我2017年加入中大,不久得知和仁希望捐出大批香港軍票索償案資料,馬上為母校爭取了這批珍貴史料,藏於中大圖書館。香港被日軍佔領時期,居民被逼將全部身家兌換成軍票。但日本戰敗後,軍票變成廢紙,港人財產頓時不值一文。香港受害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向日本政府索償,和仁是義務協助香港索償團隊的一員,可惜官司最後遭日本終審法院駁回。我由衷感謝和仁把香港人的歷史還給香港。

我隨身攜帶兩部手機

原意是一部處理公事、一部處理私事,但慢慢已分不清,也不敢把它們合併,生怕把資料導出導入會弄丟幾千個聯絡人任何一個。除了用它們打電郵、回短訊、查資料、拍照、錄音、記筆記,還要擔任我媽的秘書,替她處理親戚朋友的邀約,還要幫兒女們安排補習班、籃球班、網球班、畫畫班……所以上班時間很忙,下班仍然機不離手。不過我是樂在其中的——我兒子喜歡玩「王者榮耀」,我只不過是喜歡玩「鬥快回訊息」嘛!

這分別是我二女兒(左)和小兒子的畫作

我有三個孩子——大女兒今年大學畢業,二女兒升大四,兒子升中四。他們成長得很快樂,因為我沒時間管束他們,任他們自由發展。做記者時日以繼夜,後來從事公關又經常晚上有應酬、週末有活動,一星期七天都見不上幾面。這次疫情反而給了我贖罪的機會,多了時間一家人吃飯、做甜品,共聚天倫。週末找個酒店一起「宅度假」,不用安排特別節目,吃吃東西聊聊天已經很愉快。

我深信言教不如身教,與其教子女怎樣解答數學題,不如親身示範怎樣做人處事。譬如婆婆生病了,他們不會看到我愁容滿面、坐等解決方法從天而降,而是按部就班的找醫生、安撫婆婆、諮詢專業人士和保險經紀,潛移默化地他們就懂得日後當自己遇到問題該如何應對。我覺得這比學會怎樣考一百分重要得多。

 

採訪/christinenip@cuhkcontents
攝影/gloriang@cuhkimages、ponyleung@cuhkimages

標籤
張宏艷 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處長 非教職人員 新聞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