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李川軍小傳 一九六四年香港大學醫科畢業。 一九七零年取得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博士學 位。 一九八二年應聘加入本校醫學院為病理解剖 學系(後易名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創系講 座教授及系主任。八六至八九年任醫學院院 長,九二至九六年任副院長,九六年再獲選 為院長至今。九九年七月退休。 現兼任國際病理學學會副會長(亞洲)及內 地多所醫院及院校之名譽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鼻咽癌之癌前期病變、肝細 胞瘤移植產生之鐵蛋白,以及染色體結構和 細胞遺傳學等。 握醫學知識和行醫技術,更要成為文明之士, 除了鑽研醫術,更要注重醫德和溝通技巧。 課程不斷改革 以病人為本 李教授指出,學院每年都檢討課程,目前 更積極籌劃大型改革,採用「病人為本」教學 (請閱後文)。他又表示,從九九學年度的新生 開始,要全面使用電腦,因為五年後醫生不能 不懂電腦。而中大亦會成為全球首間在醫院內 實施遙距教學及診治的醫學院。 醫學硏究謀求突破 屢創佳績 李教授對學院的研究設備頗感滿意。他表 示,十八年前學院成立時,儀器全是新的,之 後不斷更新。初期由於集中力量教學,教師主要按個人興趣從事研究,八九年大學教育資 助委員會開始提供研究經費後,研究工作便有 計劃及更具針對性地開展,且日趨蓬勃。 李教授指出,中大醫學院的一大特點,是 開展突破性而非傳統性的研究。傳統的研究只 重改良,不重改革。突破性的研究包括以藥物 治療胃潰瘍,免除手術,或以內鏡方法取代傳 統的開刀等。此外,開展跨學科的合作亦是造 就研究成果的動力;而較早開展此類活動的一 個領域便是癌症研究,香港癌症研究所更是本 校較大型的醫學研究單位,也是醫管局界定的 首個卓越研究中心。 與內地的聯繫日益頻密 共同改進中華醫療教育 八零年中,李教授在美國國立 衛 生 研 究 院 遇 上 了 內 地 的 病 理 學 家,建立了個人的聯繫。八二年李 教 授 到 中 大 後 , 積 極 與 北 京 、 上 海、同濟、中山、華西等醫科大學 開展交流。一九九六年,由中大醫 學院、北京醫科大學和台灣陽明大 學倡議的「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 學教育研討會」,在長江三峽的郵 輪上舉行首屆會議,翌年又在香港 舉 行 第 二 屆 會 議 , 並 乘 此 大 會 之 以抗生素治療胃潰瘍——突破性研究一例 傳統上,醫生都以遏抑胃酸分泌的藥物醫治胃病患 者,嚴重的潰瘍病更要動手術才能控制病情。自從證實導 致胃潰瘍及十二指腸病的元兇是寄生於胃部的幽門螺旋 菌,本校醫學院遂於九二年開始,研究使用抗生素代替抑 制胃酸分泌的藥物醫治病人,結果發現:超過九成患者服 用抗生素一星期後,胃病得以痊癒;而逾九成患者復原一 年內均沒有復發。此項醫學突破,改變了兩百年來醫治胃 病的傳統方法,減少了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例,且患者不需 長期服藥。 第二屆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醫學教育研討會在何善衡工程學大樓舉 行。籌委會主席李川軍教授致歡迎辭。 中大的醫學教育和研究 3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