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09

你有發明嗎? 要申請專利權嗎 香港的學術研究經費在八十年代末驟增,而 中大許多研究計劃都爭取到撥款,研究成果在數 年間大量湧現,部分具申領專利權的潛質。校方 同期設立專利權委員會,協助敎職員申請專利權。 中大早於一九八一年成立專利權臨時小組,探討校 方應否就專利權問題積極協助並提供意見予有關的敎職 員,以及界定校方的參與程度。一九八四年,校方成立 專利權常務委員會,處理一切與專利權有關的事宜。該 委員會於一九八九年重新命名為專利權委員會(現屆成 員名單見另表)。 根據校方訂定的「研究、諮詢顧問服務及知識產權 政策」,敎職員須經由校方申請專利權,未來收益四分 一屬發明者,四分三歸大學所有。如發明者支付一成申 請費用,可得將來收益的一成以及餘下九成的四分一, 餘類推。若校方認為某項發明 的整體條件不足夠,不擬代為 申請時,發明者可自行申請並 獨享收益。 委員會秘書葉顏文慧女士 指出,專利權對商業開發是很 重要的,譬如藥廠不會貿然開 發 或 鑽 研 未 取 得 專 利 權 的新 藥 , 免 遭 他 人 搶 先 登 記 專利 權,令龐大投資化為烏有。然 而,申請專利權需時,同人必 須仔細衡量發表研究成果與取 得專利權之間的利弊:專利權 可能帶來金錢收益,但未取得 專利權前宜把發明保密,這會 阻延發表研究成果;發表研究成果對人類有貢獻,也對 敎研人員的學術前途有利,但可能影響專利權的申請。 專利權委員會曾於本年三月舉辦研討會,由美國法 律專家講解與專利權有關的事項,其中一個專題論述何 時是發表發明和申請專利權的適當時機。 截至本年三月底,委員會收到十六份 專利權申請,接納了十份,其中三份已取 得美國專利權。 這 些 申 請 多 來 自 醫 科 及 理 工 科 的敎 師,箇中是否有特別原因呢? 「人文科的 研究成果一般在版權法下已有足夠保障,而其 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在版權法下很多時並未能得到 足夠保護。」葉女士表示,專利權委員會 的服務對象是大學所有敎職員。 她又強調,校方不擬代為申 請專利權的發明,不一定是質素欠佳,因為專利 權委員會是整體考慮以下十點而作出決定的: (一)它有科學優越的地方嗎? (二)可行嗎? (三)創新嗎? (四)專利權潛質何在呢? (五)前所未有嗎? (六)可簡化以作實際應用嗎? (七)用途為何?可否廣泛應用呢? (八)商業潛質高嗎? (九)手頭資料足以支持現在提交申請嗎? (十)應動用大學資源為它申請專利權嗎? 另外,委員會會就各項發明的市場潛質和所需的法 例保障,決定向哪個國家申請專利權。「迄今以美國為 主,因為美國有龐大市場而知識產權法的執行情況也較 佳。」葉女士解釋。 葉顏文慧女士為研究事務主任,主管研究事務處, 該處也因而成為同人申請專利權的第一個接觸點。她 説:「本處備有有關的資料供同人參考,並把資料上網 (網 址為 http: / / www.cuhk.edu.hk/rao/patinfo.htm) , 方 便同人查閲。」 她提醒欲申請專利權的同人,申請過程毫不輕鬆, 須限時限刻跟律師和研究事務處一起籌備各式文件, 一 旦延誤,輕者增加費用,重者失去註冊專利權的權利。 他們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蔡世彬 專利權委員會 主席:李國章敎授(校長) 委員:醫學院院長或其代表 理學院院長或其代表 工程學院院長或其代表 研究委員會主席或其代表 李東敎授(訊息工程學系) 吳奇敎授(化學系) 張彥博士(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 院長)(增選) 秘書:研究事務主任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 由人文學科研究所香港文化研究計劃策劃的「香港文 化研究叢書」,近期新書有《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 究論文集》(陳清僑編,牛津大學出版社)和《情感的實 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陳清僑編,牛津大學出版社)。 前者討論範圍廣泛,涵蓋當代西方學者對「身分認同」及 「公共領域」的反省與創新,以及香港、中國大陸、台灣等 地的論者對媒介、文化、文學的研究與討論。後者則集中 討論香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歌詞創作,透過閲讀和分 析某些歌詞的內容風格,流行曲的生產制度、推銷方法及 流行程度,從而發掘流行文化在香港所發揮的多重意義。 該叢書早前出版的書籍包括《香港文學大事年表 (1948-69)》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主編,香港文化研究 計劃)、《香港文學資料冊(1948-69)》(黃繼持、盧瑋鑾、 鄭樹森主編,香港文化研究計劃)和《香港電影類型論》 (羅卡、吳昊、卓伯棠合著,牛津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的有《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陳清僑 編,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現代中國文學史研究》(王 宏志著,牛津大學出版社)、《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 論述》(羅永生編,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小説選1948- 69》(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文化研究計劃)、 《香港新詩選1948-69》(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 文化研究計劃)和《香港散文選1948-69》(黃繼持、盧瑋 鑾、鄭樹森編,香港文化研究計劃)。 查詢請電香港文化研究計劃(內線七零九七)。 中大通訊 CUHK NEWSLETTER 1.本刊逢四日及十九日出版。 2. 來函或投稿請寄沙田香港中文大學秘書處出版事務處《中大通訊》 編輯部(電話 2609 7297 ,圖文傳真 2603 6864, 電子郵遞 pub2@uab.msmail.cuhk.edu.hk) 。 3. 投稿者須附真實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文章則可用筆名發表。 4. 編輯有權刪改及決定是否刊登來稿,不欲稿件被刪者請預先聲明。 5. 本刊所載文章只反映作者之觀點和意見,並不代表校方或本刊立 場。 6. 所有內容未經編者書面准許,不得轉載。 7. 本刊每期發行三千八百份,免費供校內敎職員索閲,部分郵寄本地 敎育機構及與大學有關人士。私人索閲,請致函本刊查詢。 1. The Newsletter is published on the 4th and 19th of each month. 2. All contributions and suggestions should be sent to the Editor, CUHK Newsletter, Publication Office, University Secretari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l. 2609 7297; fax. 2603 6864; e-mail pub2@uab.msmail.cuhk.edu.hk) . 3. Contributions should bear the writer's name and contact telephone number, and may be published under pseudonyms. No anonymous letters will be published. 4. The Edito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contributions and to edit all articles for reasons of clarity, length or grammar.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have their articles amended should indicate clearly in writing. 5.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CUHK Newslett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versity or the Editor. 6. No part of this newsletter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the Editor. 7. This publication has a circulation of 3,800 and is primarily intended for staff members of CUHK. Copies are also sent to loc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Those who wish to be included on the mailing list please contact the Newsletter direct. 截 稿 日 期 Deadlines for Contributions 期數 Issue no. 出版日期 Issue date 截稿日期 Deadline for contributions 110 19.6.97 29.5.97 暑期特刊 Summer Supplement 19.8.97 1.8.97 111 4.9.97 15.8.97 112 19.9.97 2.9.97 113 4.10.97 15.9.97 114 19.10.97 29.9.97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事務處出版 編輯:梁其汝 助理編輯:蔡世彬 李琪 陳偉珠 製作:林綺媚 梅潔媚 黎寶翠 Published by the Publication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itor: Amy K. Y. Leung Assistant Editors: Lawrence Choi, Piera Chen, Shalini Bahadur Graphic Designers: Stella P. C. Lai, Ada Lam 印刷:鮑思高印刷有限公司 Printing: Don Bosco Printing Co. Ltd. 中大通訊 3 第一零九期 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