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17

新亞崇基各添一宿舍 促進學生活動及非形式學習 新亞紫霞樓正式啟用 新亞書院上月十四日舉行學生宿舍 「紫霞樓」開幕典禮,由李胡紫霞博士、 金耀基校長,以及新亞書院校董會主席 周文軒博士、院長黃乃正教授及前任院 長梁秉中教授主禮。教育統籌局局長、 本校前任校長李國章教授,新亞書院校 董、嘉賓及師生共百餘人觀禮。 紫霞樓座落新亞書院東面狹長陡峭 的斜坡之上,樓高八層,共有三百個宿 位,男女宿生比例為一比二。該樓平面 布局分為三節,成「之」字型,讓更多 房間可面向吐露港風光或校園的 翠綠景致。 紫霞樓耗資八千萬元興建, 四分之三經費由政府承擔,餘下 四分之一則由新亞書院自行籌 募,主要捐助者為李胡紫霞博士 及周君廉博士。 選址 新亞書院院務主任文直良博 士表示,紫霞樓的選址是幾經考 慮才決定的。除現址外,其他曾 考慮的地點包括錢穆圖書館後面 的停車場、新亞校巴站和網球 場。由於停車場和校巴站較接近 圖書館、教學樓和行政樓,恐怕 會太過熱鬧。書院網球場的地點 本來較為清靜,但如建成宿舍, 會使師生少了一個運動場地。現址是最理 想的,因為可俯瞰吐露港,遠眺馬鞍山, 風景優美,而且毗鄰志文樓、學思樓和知 行樓,組成新亞學生宿舍樓群,方便宿生 交誼和舉辦活動。 該樓設有行人天橋連接志文樓;若沿 山村徑而下,途經芝 苑和職工宿舍,迅即 到達校本部蒙民偉樓 一帶。 文博士說:「乘宿 舍群之利,院方更特 別在學思樓門外的道 路加設射燈,而紫霞樓附近的迴 旋處則改成廣場,並設置長椅及 燒烤爐,方便衍生舉行活動。院 方去年十月三十日在廣場舉辦了 宿舍夜,走讀生也可參加,除競 技大賽外,更有大笪地攤檔,售 賣小食、飾物等,學生反應良 好。這類活動有助加強學生對書 院的歸屬感,我們日後會多些舉 辦。」 崇基第九間學生宿舍:五 旬節會樓 除了紫霞樓外,大學今個學年亦增加 了一間包括兩幢樓宇的本科生宿舍——崇 基學院的五旬節會樓,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和校園生活。 五旬節會樓原為研究生宿舍, 後劃撥予崇基學院,以六千萬元改 裝及翻新而成。該院所需承擔的四 分之一經費,全數由港九五旬節會 捐助。 該樓分高、低座,高座為男女 生宿舍,低座為女生宿舍,各有十 層,合共容納三百八十一名宿生。 由於鄰近科學館和何善衡工程學大 樓,宿生多為理工科學生。 崇基學院學生宿舍委員會主席 方永平教授指出,五旬節會樓的工 程歷時一年,全因改裝困難。他 說:「該樓原為研究生宿舍,有不 少單人和三人房,而根據大學的規 定,研究生和本科生可佔用的宿舍面積不 同,加上院方希望本科生能有更多機會學 習與人溝通相處,所以大幅改動原有的間 隔設計。不過,由於樓宇結構條件所限, 樓內現在仍有一些單人房。這也是崇基學 院首間有單人房的學生宿舍。」 五旬節會樓低座舍監鄭佩芸教授表 示,崇基的宿舍各有特色,而五旬節會樓 和利樹培堂的宿生人數較多,其他宿舍的 宿位較少。但無論人數多少,宿生對宿舍 的歸屬感都很大。他們在再次申請宿位 時,很少要求轉宿舍的。 有別於新亞書院學生宿舍的自成一 角,崇基學院的九間(共十棟)學生宿舍 分布於不同地點:文林堂在大埔道,何善 衡夫人宿舍及文質堂等另處一隅,新的五 旬節會樓又在保健路。這對書院籌辦舍堂 活動會不會有困難? 方永平教授說,雖然宿舍地點分散, 但並不影響彼此間的聯繫。「每年十一月 舉行的舍音盃,便是宿生自發舉辦的。他 們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在眾志堂盡情發揮 歌唱天份,比賽由晚上八時開始,直至午 夜才結束,足證各間宿舍的宿生都積極參 與。而院方在三、四月間舉行傅元國盃的 各項運動和棋藝比賽,各宿舍也踴躍組隊 參賽。」 陳偉珠 紫霞樓 左起:黃乃正教授、金耀基校長、李胡紫霞博士、周文軒博士、梁秉中教授 五旬節會樓(左為低座,右為高座) 周君廉堂開幕典禮 新亞書院同日舉行周君廉 堂開幕典禮,主禮嘉賓為新亞 書院校董周君廉博士(前排左 四)、金耀基校長,以及新亞 校董會主席周文軒博士、院長 黃乃正教授及前任院長梁秉中 教授。出席者百餘人,包括該 院校董、嘉賓及師生。 周君廉堂設於紫霞樓地 下,盡覽吐露港風光,為宿生 的休憩活動中心。宿生可靜心 閱讀報刊,或交流學習心得, 或暢論古今,或月旦時局。 新書 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傳媒新世紀》 李少南編 香港回歸中國已五年多,特首董建華在 沒有對手之下連任第二任行政長官,「一國 兩制」下的香港似乎一切依舊,只有經濟仍 是陰霾不定。其實最能體現某地有沒有轉 變,莫過於從當地的傳播媒介入手。傳播媒 介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報紙雜誌、廣 告、互聯網、電影、電台到電視,都影響著 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傳播媒 介對周遭所發生的事有較敏銳 的觸覺,能夠提供市民大眾 關心的議題。但是我們對傳 媒的運作了解有多深?香港 的媒體及傳播模式,在回歸中國之 後,是否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媒介的專業 操守,為甚麼又會惹起市民的熱烈討論?香 港人的身分認同又有否轉變?這一連串問題 的分析與解答都可從此書中找到。 此書網羅了本地傳播學者及資深傳媒工 作者,就香港傳媒的各個專題進行探討,文 章各具特色,理論與現實並重,讓讀者了解 香港傳媒的現況、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 並且能夠批判及自覺地使用媒介。 編者李少南現職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 授兼院長。作者包括史文鴻、朱順慈、阮紀 宏、李月蓮、馬傑偉、梁永熾、梁偉賢、梁 麗娟、陳家華、陳景祥、馮應謙、譚衛兒、 蘇鑰機。 國際統一書號962-996-083-4,平裝 本,三百二十頁,一百一十五港元。 香港教育研究所 專題研究報吿 教育政策研討系列之四十九 《教育分流:教育技術功能理論的視角 ——九十年代中國教育分流現象的一 種理論分析》 許慶豫、盧乃桂 此文嘗試檢視源自西方社會的教育技術 功能理論,能否適用於解釋上個世紀九十年 代中國的教育分流現象。研究發現,中國教 育分流的一些特點與西方社會教育分流的特 點相似或相同,因而能夠運用教育技術功能 理論來解釋。另有一些特徵則無法以教育技 術功能理論解釋,教研人員應該運用多種理 論,從多種角度來研究中國的教育分流現 象。 國際統一書號 962-8077-66-X ,平裝 本,六十四頁,二十港元。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