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19.3.2012

394

黃永成教授
 
《中大通訊》第394期 > ……如是說 > 研究院院長黃永成教授

研究院院長黃永成教授

previouspausenext

研究院在大學裏發揮甚麼功能?

研究院的管理結構是矩陣式的,沒有專屬的教學人員,課程通過各學院學系裏的學部籌辦。我們主要是訂立長遠策略,管理研究生課程,確保質素,提供基本支援,也給研究生一個集中的諮詢點,幫助他們處理學業問題。

研究院對研究生的學習有何支援?

研究式與修課式課程同樣要求學生有本科訓練,在知識層面和所習專業有一定闊度和深度,繼而在這基礎上鑽研,例如開拓新思維或深造專業。Improving Postgraduate Learning是研究院唯一直接開辦的學習單元,廣及資料搜集、實驗室安全、論文寫作、抄襲剽竊、陳述技巧等課題,也有語文訓練,可說是研究生應有的「通識」。

中大研究生人數在四五年前趕上本科生人數,其後更一直超越之。這個現象反映了甚麼?

本校研究生人數約一萬二千,是多是少,要看大學的定位。研究式課程學生人數在研究型大學的比例應較重,在外國,與修課式課程學生多是五五之比。我們的研究式課程學生才約二千,如可提高,研究型大學的角色便能發揮得更好。學生人數增長主要在修課式課程,八間學院開辦的廣泛課程吸納不少學生。學生來源也起了變化,以前是兼讀為主,現在全日制的多了,有好幾千,不少是內地生。香港其他院校也出現這個情況。

你怎樣看研究院課程成為大學的賺錢工具這個說法?

修課式課程以自負盈虧的模式運作,始自十多年前,政府認為某些課程能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求,但未必需要用公帑支持,所以決定不再直接資助。另一方面,現在為配合政府實踐發展香港為教育樞紐的使命,招收了不少外地生。大學在發展之餘必會兼重質素保證和本身的長遠目標,課程和學生不可無止境增長。而且,應怎樣發展教育產業,整個社會應有共識,值得探討。

促使研究院課程產生的因素是甚麼?

研究式課程的產生較多學系主導成分,最近推出的生物醫學工程哲學碩士博士銜接課程,主要是大學和工程學院主導的:既立意開拓這方面的學術研究,便要招收研究生。修課式課程則受社會發展影響較大,如醫學院推出的一批新課程,明顯是回應社會對某些專業訓練的殷切需求。開辦新課程的理念,初期可能是來自個別教師的構想,非正式場合的討論,這往往是重要的創造源頭。

展望未來,研究生課程需要怎樣求變?

哲學博士是研究式課程的重心,這課程的制度沿用了上百年,嚴格來說是為立志以學術研究為終身事業的人而設的。然而,一方面全球學術研究工作的崗位實在有限,另方面有部分剛唸完本科而又想繼續進修的,未必確定以投身學術研究為目標,卻由於種種原因,選擇了哲學博士課程。這亦是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面對的同一難題:獲政府資源培訓的哲學博士,如果最終非以學術研究為終身事業,那是否資源錯配?社會急速發展,對科研人才的需求不斷更新,值得重新檢討課程內容的設計,例如,是否應提供額外訓練,於個別哲學博士課程加入行政管理的知識,像德國將工業培訓納入課程,又或在哲學博士以外多發展不同的博士學位等。這都是整個社會跟教育界須共同探討的。我必須強調這不是香港單獨面對的問題。

如何兼顧教研與行政?

時間分配其實簡單不過,因為行政工作有其迫切性,故必優先處理。教學也是。我仍保持每年教授一科和督導研究生。一有時間我便會做通訊和信息控制的研究。教學和科研給我更大的樂趣,尤其是行政工作遇上困難,難題未能解決時,做研究也可視為調劑。當然,收到學生對課程的好評,也帶給我很大的滿足感。

公餘有何嗜好?

游泳和音樂是我紓緩工作壓力的兩大嗜好。無論古典音樂或中西流行樂曲,只要是有創意、有意境的,我也喜愛。享受音樂是一種感性的過程,但音樂也有它自身的邏輯和規律,亦可提供抽象分析的無限空間。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