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學術探奇

寧靜致遠

尹弘飈發現中國學生上課被動未必無益

走進一所美國大學,隨處可見學生與教授辯論得熱火朝天,或者三五成群滔滔不絕表達心中所想。來到中國內地的大學,卻可能迎來一片寂靜。現今的教育制度偏好健談的學生,認為他們才是積極參與課堂,但此模式未必能套用於中國學生身上,因為他們的學習方式迥然不同。

根據尹弘飈教授的新研究,中國大學生相比其他國家的同輩,學習驅動力截然有異。研究結果意味着學府需要調整教學策略。

尹教授研究了中國內地十二所大學共二千零一十三名學生,主要分布於北京市和山東省。當中七所是重點大學,另外五所為教學型大學。此項目為他贏得中大2019至20年度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

 

他和協作研究團隊以問卷調查學生,並透過深度訪談構建案例分析。由於這是項「縱向」研究,項目會持續進行,研究員會長年累月收集數據。

尹教授專門研究教育背後的心理學和文化脈絡,分析教師情感之重要、課程變化的影響,以及大學生如何學得最好。過往二十年,其他研究大多聚焦學生的行為,亦即學生如何回應老師的教學。

是次研究探索的則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尹教授觀察學生對所受教育的感受、對學習的看法,以及其信念如何塑造大學經歷。結果反映學生的內在想法及感受,與他們的外在反應或許並不一致。不同文化對教育的期望也不盡相同。

尹教授的分析得出關鍵發現:西方世界公認會妨礙學習的「消極」心理驅動因素,卻可促使中國學生積極學習。焦慮、害怕失敗、企圖控制未知等動機,都驅使典型的中國學生上課投入、努力學習,追求高分。同樣的驅動因素卻導致許多來自其他文化的學生表現不佳。

中國學生的心理投入程度未必與其課堂表現相符。美國大學的教育工作者希望學生在課堂表現活躍,討論時侃侃而谈,認為這反映學生理解課堂所學,也鼓勵學生培養獨立人格。

但在中國的課室,除非教授正在講課,不然可能全場鴉雀無聲。學生們少說話多聆聽,很可能是受儒家思想對教育和學生行為主張的影響,造成他們每當要在公眾場合分享想法時就感到害羞。

身為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的尹教授說:「我們必須考慮特定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大學生並非不動腦筋,而是他們習慣先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反思,才表達自己的想法。」

尹教授的靈感源於安德魯•馬丁研發的理論框架,這位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研究西方社會的學生動機,他曾在中國搜集了一小部分的研究數據,但大部分數據來自澳洲、美國和歐洲。

馬丁也是一名註冊心理學家,他認為有積極的「適應性」動機和參與度,也有「適應不良」的消極參與。他將焦慮、迴避所懼和控制未知都歸納為「適應不良」,這些因素都損害西方學生的投入感。

尹教授希望拓寬這個研究題目。馬丁至今主要關注高中生,而非大學生的參與度。這位澳洲教授只用定量分析,尹教授則引入定質方法,以「三波法」長期研究學生。

 

在尹教授看來,關於大學生參與度的主流研究其實大多研究學生的行為,而非其心理。這些「適應不良」的特徵往往促成中國學生正面的學習成果。與此同時,鼓勵他們獨立反而削弱自信,這與西方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

這些「適應不良」的學習動機對山東的學生沒有顯著影響;在北京,甚至對學生產生正面作用。也就是說所謂「適應不良」的學習動機沒有對兩地學生的學習成果造成任何消極影響。

研究顯示,中國學生根深柢固的相信他們理應努力學習,刻苦用功。即使他們不理解課程內容,亦傾向認為是自己的責任,應加倍努力領悟所學。然而,壞處是他們或會感到學習過程枯燥乏味,毫不吸引。

尹教授說:「大學教師要知道中國文化和教育傳統就像一把雙刃劍。」他補充說,教師應該善用學生勤奮的品性,強調反省和自我修養。與此同時,教師亦要改良學習內容,革新教學法,使大學教育變得「有趣、吸引、愉快」。

他鼓勵中國的大學教師求新求變。培養學生的獨立批判的思維可能是當務之急,因為中國教育歷來不鼓勵這種態度。

尹教授呼籲大學教師要理解中國學生的文化及教育傳統,以及他們獨特的學習方式

這對未來的教育研究也意味深遠。研究員應兼顧學生行為的心理和文化層面,而不僅僅是學生的行為模式。

為了擴大分析範圍,尹教授現在開始研究河南省的學生。山東和北京的研究結果存在一些差異,但他尚未確定原因。直覺上,他推斷韓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學生與中國學生的行為相近,但這有待考證。

對於負笈海外學習的中國內地生,尹教授認為也值得進一步研究。他注意到內地生來到香港會變得活躍,這可能是文化適應後的結果。這些發現表明各地教師或要給予中國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教育氣候和傳統。

「中國學生有獨到的學習方式,與西方社會的學習常態大有不同。」尹教授總結說。「兩者對何謂用功學習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中譯/jennylau@cuhkcontents
攝影/Eric Sin

標籤
尹弘飈 中國學生 學習 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 課程與教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