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愈混愈熟

逸夫學生力促文化交流

(左起,前排至後排)劉一聰、Javier R. Martinez、張善嘉、梁耀堅、林巧香、陳雅琪<br /><em>(Photo by ISO staff)</em>

世界各地的連繫日趨緊密,懂得如何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現今人們必須具備的技能,而不少具規模的大學,都設有學生交換計劃,使學生認識異地文化。逸夫書院為了幫助同學盡得文化交流的益處,一年前推出了「文化交流計劃」;《中大通訊》訪問了參與其中的教職員和學生,了解書院如何促成本地與外地生的文化交流。

招收超過三百名交換生的逸夫書院,於2011年推出Shaw Buddies計劃,旨在招攬本地生作外來生的「友伴」。於2016年1月推行的「文化交流計劃」,則是Shaw Buddies計劃的延續。

逸夫書院輔導長梁耀堅教授說:「我們希望藉此計劃擴闊學生的視野,書院有部分學生可能負擔不起出國旅行的費用,但參加這個計劃,他們即能多與交換生接觸,不用離家也可認識別的文化。此外,這計劃也鼓勵交換生與本地生來往,而不是只和其他外來生打交道。」

文化共融聚會邀請七十多名本地生及來自逾十個不同地區的交換生互相交流認識<br /><em>(Photo provided by Shaw College)</em>

學生大使

文化交流計劃的中堅分子,就是書院挑選的學生文化交流大使,他們負責協助本地和外來生投入書院的活動。書院院務主任林巧香女士詳細介紹文化交流大使的甄選過程。

「現在我們有超過一百名Shaw Buddies,書院在其中挑選了十五名學生擔任文化交流大使,肩負此重任的同學必須真誠、友善、願意虛心學習,並樂於助人,最理想是擁有國際交流經驗。成功獲選後,書院會訓練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以及怎樣幫助別人溝通。」

書院推出文化交流計劃之前,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香港分會簽定合作協議,參與文化交流大使的甄選、訓練、評核等工作。

陳雅琪張善嘉劉一聰就是十五名大使中的三位,負責招待參加文化交流計劃首個聚會的本地和外地同學。出席聚會同學分成六組,每組由兩至三名大使帶領。小組同學初次見面,難免拘束靦腆;碰上這些情況,文化交流大使即打開話匣子,尋找話題。他們也須要安排聚會,保持小組團結,打點文化交流計劃的臉書。此外,文化交流大使分成三組,每組各司其職,負責策劃和研究,彙集意見,發放訊息等。

善嘉隸屬研究小組,她認為搜集資料雖然費時,作用卻不容低估。

她說:「我有一次帶本地和外地生到『黑暗中對話』,出發前我搜集了一些關於失明和活動場地的資料,然後向參加者詳細介紹。」「黑暗中對話」利用不同活動,向大眾介紹失明人士的生活。

雅琪是宣傳組的成員。她把善嘉蒐集的資料利用臉書、Twitter、微博、WhatsApp等方式發放。負責帶動同學參與活動的一聰,則常徵求參加者意見,以及提出未來舉辦活動的建議。

文化交流計劃得以成功推展,不但有賴同學全心全意的付出,也要伺機而行。雅琪說:「我們必須在外地生初抵埗的數天內招納他們加入,否則他們很快就結織其他外地生,形成自己的群組,少和本地生來往。」

交換生於農曆新年到訪本地同學家,體驗傳統節日的喜慶氣氛<br /><em>(Photo provided by Ruby Cheung)</em>

文化省思

對一聰來說,接觸其他文化,給他反省自己文化的機會。

「有時候,我不禁從外地人的目光,去看自己的社會。譬如,中大學生宣傳活動時大聲叫喊,外地生會否想起法西斯政黨的宣傳方式?如此叫喊會不會冒犯他們?」

像一聰如此關心外地生的感受,並非多慮;倘若學生來自種族紛爭不絕的國家,我們更應多加顧恤。善嘉和其他文化交流大使,即認識了一些來自這些國家的朋友。

今年3月,書院資助四位文化交流大使參加在馬來西亞柔佛州舉行的Diversity and Inclusion Youth Camp。此青年營由馬來西亞科技大學籌辦,今屆共有一百四十名來自馬來西亞及其他東盟國家的青年人參與,也是第一次有香港學生出席。

善嘉說:「印尼和馬來西亞信仰同一宗教,說同一語言,但是兩國常有齟齬。」印尼和馬來西亞在領土、輸入勞工、文化正統等問題互相攻訐。不少營友曾身受年齡、性別、種族、宗教等歧視,但是在青年營學到的技巧,將有助他們回國後促進社會共融。

書院制度有利融和

論及在校園推行共融政策,三位文化交流大使同意中大書院制度,方便本地和外地生交往,有利文化共融。

他們相信在香港推廣人人平等的信念,必須從教育政策着手,藉教育傳揚文化共融。三位同學也希望香港效法新加坡,貫徹支持多元文化的房屋政策,使不同民族人士能夠彼此為鄰。

包容的社會不應迴避文化議題,香港也不例外。一聰說:「好像最近常聽到的『一帶一路』,可以說說怎樣促進文化交流,而不是光提貿易。」

改變政策談何容易,但我們不用灰心。他們建議先從小處着手,例如不要輕易以種族判斷別人,思想開明一點,遇到有需要的人,不論其膚色,皆不吝嗇施以援手。

三位同學學懂如何促進文化交流,不但有助他們的品格培養和事業發展,日後他們遇到的朋友,也必蒙裨益。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81期(2016年8月)

標籤
逸夫書院 交換生 多元校園 梁耀堅 林巧香 輔導長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