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躁症是一種普遍,但傷害力比一般抑鬱症巨大的情緒病,可是市民對它的認知不足。至今仍沒有具系統的大型普查,研究鬱躁症在香港的病發情況。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委託亞太研究所,於二零零七年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六日,透過全港隨機抽樣方式,以電話訪問了三千零十六位介乎十八至六十五歲的市民,調查鬱躁症的發病率,特色及高危因素。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及其他國家大型研究中心的診斷標準,鬱躁症的定義是:患者持續兩星期以上,出現五個或以上抑鬱徵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或失去動力,而且這些徵狀持續為患者帶來明顯困擾或嚴重損害其日常功能。此外,患者亦出現四個或以上躁症徵狀,包括情緒高漲或易怒,而這些徵狀持續兩天或以上。
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成年人抑鬱症一年發病率為百分之八點八,而鬱躁症的一年發病率為百分之三點九。每一百個香港成年人,約有八人可能患上抑鬱症,當中三人可能患上鬱躁症。以此比率推算,估計過去一年內,約十八萬成年人患上不同程度的鬱躁症。女性的發病率(4.9%)是男性發病率(2.7%)的一點八九倍。年輕、失業及離婚是鬱躁症的高危因素。與一般抑鬱症患者比較,鬱躁症患者較易濫用酒精和藥物,亦較易自殺。是次普查結果亦顯示,本港近五成七鬱躁症成年患者於過去一年內曾經有自殺的念頭;兩成五曾經有自殺計劃;百分之九點五曾經自殺不遂。只有少於五分之一的患鬱躁症受訪者,曾經向精神科專業人士求助。
這調查肯定其他國家的研究結果,顯示鬱躁症十分普遍,但治療嚴重不足。本港實在需要加強對鬱躁症的認識及適時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