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4.5.2012

397

張妙清教授
 
《中大通訊》第397期 > ……如是說 > 心理學系系主任張妙清教授

心理學系系主任張妙清教授

previouspausenext

為甚麼會對心理學感興趣?

小學的時候,我在觀察到別人的行為時,就常會想他們有甚麼思想?為甚麼會這樣想?為甚麼有這樣的反應?會有甚麼感受?而心理學是有系統和以科學方法認識人的行為的學科,後來發現美國中學有心理學課程,所以在香港沒唸完中學就去了美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給心理學課程所吸引。

為何在1996至99年暫離教職,擔任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創會主席?

我那時是社會科學院院長,也曾猶豫應否離職,但我在社會上一直推動婦女權益發展,另外也許沒有太多人留意的是,我同時也推動殘疾人士,特別是精神病康復者的服務和權益的發展,這些經驗剛好配合平機會在那時推動制訂這兩方面的條例,就是《性別歧視條例》和《殘疾歧視條例》。我當時覺得,以往自己做了這麼多工夫,希望社會在這兩方面有所進步,所以在它漸見成果時,暫離教職,為社會推動這方面的努力,是很值得的。

中大女教授不少,管理層的女性卻不多,對此你有何看法?

中大和全香港的情況差不多,在許多機構裏面,女性在領導階層佔很少數。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這就要看歷史發展。女性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然後出任一些專業職位,再晉升領導階層,是要有一段過程。香港女性受教育的轉變是由70年代後期開始,即1978年實施九年免費義務教育,至90年代初大學學位增加,女學生的比例逐漸增加,男女大學生的比例到2000年左右開始逆轉,女生開始佔多數。我加入中大時,女教師人數不用雙手可數盡。時至今日,你會看到中層的女性多了很多,這需要慢慢地逐級去演變,但還需有敏銳的支持和制度去培植女性領導人才。

出色的女性領導須要犧牲家庭嗎?

現在家庭的兩性分工,還是偏重於傳統觀念,女性通常要負擔家庭照顧者的主要角色,而社會常將事業與家庭兩極化,使得年輕女性以為只能二擇其一。我的書《登上巔峰的女性》探討傑出女性領導者,她們並非要放棄家庭,而是可以內外兼顧。但須要考慮處事的先後次序,採用不同的策略,懂得善用時間,甚至尋找不同的社會資源幫忙,當然配偶合作亦很重要。你會看到很多成功女性,都會感激她們的配偶認同兩性平等的觀念,支持她們發揮所長。

可否介紹一下你制訂的跨文化(中國人)個性量表(CPAI)?

心理學常會使用一些有科學根據的測量工具,幫助我們客觀分析、檢視或者形容人的某些特徵,將人分類。個性測量除了在臨床評估方面能協助診斷和治療外,還可在工業及組織管理方面用於選拔、培訓、晉升人才,或幫助員工在考慮事業發展時加深對自己的認識,用途很廣泛。過去心理學測量工具多是借用西方制訂的,我剛回香港時就翻譯了有名的明尼蘇達個性測量表(MMPI)。後來我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合作把MMPI中文版本標準化。我們之後再想,何不自己發展一套適合華人社會文化的個性測量表呢?所以就以心理科學的測量方法,結合本土文化的個性特徵,發展出CPAI。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了有些個性特徵是文化共通的,但有一個特徵是過去西方心理學工具比較忽略的,就是人際關係的角度,西方心理學比較着重個人主義,中國人則很着重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反映他的性格,例如和諧、人情,在過往西方的量表裏不大着重。而CPAI的跨文化研究顯示,這些特徵並非局限於華人文化,在其他着重集體主義的文化也非常切合。

美國心理學會今年向你頒發「推動心理學國際發展傑出貢獻獎」,你有何感受?

我希望能令國際心理學界更認識我的工作背後的一些理念。藉着這次獲獎,推動他們更加認識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對心理學的影響。中大心理學系很強調我們是中國人在心理學界的聲音。中國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國人的文化經驗,中國人的心理學,對主流心理學應該有更大影響。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