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19.5.2012

398

手機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大眾傳播模式
邱林川教授(前)與研究生
 
《中大通訊》第398期 > 洞明集 > 網絡時代的大眾傳播:新媒體和視覺行動研究

網絡時代的大眾傳播:新媒體和視覺行動研究

previouspausenext

在2010年,有「血汗工廠」之稱的深圳富士康廠房接二連三發生員工輕生,連續數月成為頭條新聞。在自殺潮的高峰,中港台兩岸三地二十所高校的六十多名師生,發起了富士康事件的聯合研究調查。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邱林川製作了一段二十分鐘的短片《解構富士康》,作為調查的影像記錄。其後他在《傳播與社會學刊》發表〈視覺行動研究:解構富士康〉一文,探討視覺行動研究,以及如何利用視聽工具深入了解中國勞工的工作和生活。

邱教授說《解構富士康》不是完整紀錄片,而是整項研究的視頻註腳。短片展現了富士康深圳廠區工人上下班的場面,並有來自蘇州崑山的老員工張厚飛,以及自殺倖存者田玉現身說法,結尾是工人的公餘生活點滴。鏡頭下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容,是由十多位同學以暑期工身分進入富士康廠房,以手機拍攝得來的。短片於2010年10月初製作完成,到11月中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放映了五次,新浪科技頻道上載短短幾天便錄得五萬多次點擊,反應之熱烈大家都始料不及。「傳播學在行動研究上已落後於其他學科,」邱教授感受甚深地說,「視覺行動研究應該是一條可讓我們急起直追的重要途徑。富士康員工的參與固然是關鍵,但沒有手機和網絡媒體所提供的大量影像、報道和評論,根本沒可能達到現時短片的效果。」

行動研究,簡而言之,是透過實際參與研究對象的活動而進行研究。視覺行動研究則輔以視聽器材,不在乎拍攝是否完美,而是旨在為社會基層發聲。邱教授解釋,踏入網絡資訊年代,社會階層基本上是按掌握資訊技術的程度而劃分的,包括訊息有產者、中下階層和無產者,三者之間的不平等分野,稱為數碼鴻溝或者數碼落差。「中國網民超過三億,差不多八成人上網閱讀新聞,他們都屬於有產者。有手機但沒有上網的大概有七億人,算是中下階層。其餘的是無產者,這批人接觸資訊的機會少之又少,但也有三、四億人。」

手機和互聯網等新媒體出現,令大眾傳播模式產生變化,影響深遠。以新媒體為載體的社會事件稱為「新媒體事件」。新媒體的特點是廉宜和獲得廣大群眾的參與,成為傳播學近年新興的研究領域。邱教授說:「新媒體事件可以繞過既有新聞體制讓群眾發聲。社會事件的發展變為由下而上,傳播速度更快,互動性更強,也更容易跨越界限。富士康事件就是好例子。」

目前,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媒體事件數據庫已收集了四百多宗新媒體事件,內容大致分為民族主義、權益抗爭、道德隱私和公權濫用四種。邱教授指出,中港台三地的新媒體傳播有顯著分別。新媒體事件在中國大陸出現較頻密,獨立性強,較少依賴大眾媒介。最具象徵意義的是2009年的央視大樓火災,民眾用手機和數碼相機拍攝大火場面上載網絡,是公民新聞超越了電視新聞的經典例子。香港和台灣最哄動的新媒體事件,雖然同樣可引發法律或道德議題,甚至提升為嚴肅的討論,包括隱私權、言論自由、網絡管制等方面,但其本質則較接近日常生活,更像八卦新聞,例如陳冠希「艷照門事件」以及台灣「新228劈腿事件」。「中港台各有其科技特點和社會背景,新媒體對三地事件也因而發揮不同功能,」邱教授說。「這正好說明傳播技術和社會結構不可分割。研究人員應該着眼整個擴展了的媒介生態系統,以及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體系,以全面發展新媒體事件研究。」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