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4.1.2013

410

古明達教授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
2012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得主
(Keith Hiro攝)
 
《中大通訊》第410期 > ……如是說 > 古明達教授談醫學教育

古明達教授

previouspausenext

你為何選擇矯形外科作為專科?

那要從我青少年時代在孟買的經歷說起。我當時(現在也是)酷愛戶外活動,熱中參與童軍和紅十字會,以及各種社會服務。那時,爸爸一位好友遇上意外受了重傷,雙腿骨折。爸爸和我趕往救援,送他入醫院。看到醫院內各項完善的設備和急救程序,實在眼界大開。其後,那朋友在醫院漸漸康復,而我也愛上了醫學,從此立志從醫,懸壺濟世。

我在印度完成醫學教育,其時有關保護童工的法例甚為寬鬆,很多兒童手部受傷,復原工作卻做得並不理想,令我有點失望。1984年我來香港參加醫學會議,遇上梁秉中教授(現任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榮休講座教授),他後來成了我的良師。我對這裏的顯微外科印象深刻,1989年我到香港進修,並開始任教矯形外科。

過去二十年,你認為香港的醫療教育有何轉變?

與初來港時比較,香港轉變了很多。首先,香港人較以前精明,體驗也愈趨豐富,對最佳實務和最新的醫療發展倍加關注。他們的想法和理想不但變得更明確和清晰,還有實踐的決心。今天的社會着重效率,這二十年間,新教學模式不斷湧現。社會在前進,教學也要同步呼應。

談今論昔,值得一提是柯棣華大夫(1910–1942)的軼事,這位印度醫生(同樣生於孟買)於 1938年日本侵華時隨醫療隊前往中國,娶了一中國女子,並將經歷撰寫成書,他最後在中國去世。在過去七十多年,縱然中國和印度滄海桑田,兩地的醫療環境也已大為轉變,但彼此的基本信念──能服務病患是我們的光榮這個想法,卻一直不變。責任和服侍仍然是兩地行醫者專業操守中最重要的一環。

至於醫學教育,在這些年就變得多了。師生關係密切多了,老師對學生更友善和開明,也更敏於留意他們的局限。現時教學是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實習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協助學生過渡至真正醫生的時期,因此,我十分重視每年對於眾多醫科實習生的輔導工作,希望在這最易受影響的階段,令他們學懂盡職,培養責任感,並學習接納犯錯。

為甚麼電子學習平台對醫學教育那麼重要?

以「創新進展性評估個案研究網上學習平台」為例,學生可模擬處理不同複雜程度的個案,大大補充臨床教學的不足。在移動通訊科技方面,縱然仍要購買一些不能自製的材料,但我們已自行研發出好些軟件。

學生很喜歡高科技的輔助,可大為提高學習效率。當今學生愛用手機應用程式,將教學材料結合手機應用程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可是,並非所有教師皆長於科技,故需要延聘相關專才。

獲得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後,有何改變?

獲獎讓我深感高興,然而對我的工作和生活並沒帶來甚麼改變。所得的獎金將用作舉辦工作坊,協助醫護界人士和學生來作知識轉移。我希望這類工作坊對中大同仁和校外同行均有幫助。

與學生的相處中,有何難忘經歷?

我曾與一位聰穎的學生討論腫瘤問題,她提出一個甚為根本的疑問,儘管基本,卻包含洞見,使我印象深刻。這是一道難有答案的問題,卻促成了一項研究計劃,且取得教資會資助。我衷心感激這位學生堅持不懈地追問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誰說真理或智慧不會源於基本或微不足道的疑問。

你喜愛遠足和攝影嗎?

我喜歡遠足、攀山和攝影。在香港我常去遠足,每次休假返印度,也會去行山。這是我向大自然表達崇敬的方法之一。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