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19.9.2012

403

鄺勵齡於國際歌劇賽奪三大獎項(Keith Hiro攝)
鄺勵齡演唱《清唱劇作品第51號》後接受觀眾掌聲(Keith Hiro攝)
 
《中大通訊》第403期 > ……如是說 > 新晉女高音鄺勵齡學習之路

鄺勵齡

previouspausenext

音樂系2009年畢業生,2012年「佛路曹.塔爾亞雲尼」國際歌劇賽三大獎項得主

這個夏天你在香港演出頻密,感覺怎樣?

8月19日與大師赫爾穆特.里霖合作莫札特《C小調莊嚴彌撒曲》,今晚(9月2日)演唱莫札特《安魂曲》、巴赫的經文歌和清唱劇,明天回阿姆斯特丹開學,兩星期後再回港參與香港聖樂團的海頓與布列頓音樂會。這樣頻密演出並不常有,也挺累的。每套作品對音色、詮釋的要求各異,我只有盡量多研習樂譜,多聽一些錄音。

與音樂怎樣結緣?

媽媽很喜歡唱歌,小時我常聽她唱卡拉OK。是她給我報名加入香港兒童合唱團的。幼時我主動要學鋼琴,七歲開始了,後因覺得困難中斷了一年,可媽媽堅持我重拾,終於到會考那年才停止。我還真感謝她,起碼現在練習的時候能懂得如何與伴奏配合,不會唯聲樂是尊,更加能表現音樂作品整體的美感。唸完中學,我選擇進大學主修音樂,父母便讓我遂願,也沒有叫我考慮出路或是甚麼的。

你最初常演唱女低音或女中音的曲目,現在則多是女高音,何解?

中學女生都愛唱高音,我是少數低音較突出的,自然就歸入低音部。十多歲學聲樂,接受的是女中音的訓練,老覺得音色厚一點比較安全,感情比較充沛,還是這兩年在荷蘭才領悟要把音色均勻調和。老師常叮囑我不要故意用胸腔把聲音加厚,要兼備頭腔和胸腔,不可偏重。

還記得在中大學習的片段嗎?

中大是大學,比較注重學術根基,中英文和通識的學習比重也不小。最近辭世的系主任麥嘉倫教授就是位了不起的學者,我曾上他的西方歌劇課。音樂系的樂室可算是二十四小時開放的,我住在文質堂,晚上常和同學從後門溜進去,唱歌、玩樂器,練習嬉鬧到三四點。

在荷蘭的學習又如何?

我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唸完碩士,那邊着重實踐,除了上法、德、意文課、戲劇課,大部分時間都在練習聲樂,表演機會也較多。我不是學術型,是頗適合音樂學院的。

典型的一天是怎樣的?

每早八、九時起床,煮飯,洗澡後飯已熟,那是帶回學校的午餐。我還是喜歡米飯,比較耐飽。在學校就是練習、吃飯、練習、上課,到六點左右便回家,準備晚餐。在外國生活較為簡單平淡,吃喝玩樂的誘惑少一點,可以很專注學習。

可以談一下各階段老師給你的啟蒙嗎?

我高中開始跟陳少君老師上課,直至完成大學,每次都樂在其中。學聲樂除了要有美麗的聲線,音樂感很重要。不能單靠樂譜上的記號或別人告訴你怎樣做,要自己感受音樂的要求。當時年紀還很小,對音樂的詮釋、想像、感覺,全靠陳老師啟導培養,至今仍然受用。九歲加入香港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霍嘉敏給我很大啟發。對小孩子講話不能太技術性,你說怎樣提高某塊肌肉,沒人會明白。她用很多意象加深我們的理解,很是奏效。阿姆斯特丹的Sasja Hunnego老師則強於提升技巧,令我在兩年內進步很大。她能發出很確切的指示,也擅於針對我的問題,設計練習助我改善。在這個階段,我已累積了一點經驗,比較有能耐了解技術性較強的課題,辨識力也較強,遇到她,時間上配合得剛好。

可曾遇上難以衝破的關口?

大學畢業後在英國那一年,總是不知道怎樣才可進步。有些位置,總是不能順利渡過,唱高音覺得很辛苦,低音則不知怎的總是用了太多氣。我很迷惘,是作品不適合我?還是我的技巧出了問題?到了荷蘭,得到老師的指點,再多看一些聲樂著作,融會貫通下才找到對策。我以前是憑感覺學習多一點,現在才加進理論。

談談今年4月在奧地利的比賽奪得亞軍、女高音獎和觀眾獎的經驗吧。

我也是姑且一試,只想着盡力而為,如能進入準決賽,也算是「超標完成」,對自己有個交代了。三輪比賽共唱七首歌,我本沒勝算,所以把威爾第《假面舞會》的一首詠嘆調放到決賽,因為那需要很重的聲音,並不太適合我。後來在決賽名單見到自己的名字,真是喜出望外,唯有豁出去吧。可能就是那份豁出去的努力贏取了觀眾和評判的好感。後來,評判之一邦寧Richard Bonynge告訴我說,如果我選的不是那首歌,很可能便會拿冠軍。但其他參賽者年紀都有二十八九歲,聲音成熟,技巧穩健,能取得全場亞軍,我已經很滿足了。

你享受比賽,還是享受表演?

比賽和表演我都會悉力以赴,但我更享受比賽,因為期待賽果就像等候一張成績單般緊張刺激,也加強我的動力。比賽的觀眾較為興奮熱情,他們要看你如何施展渾身解數,給你很即時的反應。至於表演,除非是個人音樂會,否則節目由主辦者訂定,未必是自己最想唱的。但也有好處,就是因為這一兩年在香港合作慣的團體喜歡巴赫,令我多唱了,擴闊了曲目。

未來的路打算怎麼走?何時會舉行獨唱會?

還是想在外國多闖些時,多一點表演機會,也多跟一些樂師、歌唱家觀摩學習,增廣見識。我喜歡教學,我曾回中學母校教聲樂、教合唱團。中大的師弟妹遇到問題找我,我也樂於和他們討論,這會迫令自己深入思考,學習因應個別學生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改善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過程中可能也會發現對自己有助的方法。至於獨唱會,現在還未是時候,我還須汲取更多經驗,充實技巧和修養;或者期於五年後吧。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