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訊》 第293期 > 發現與成就 > 香港人對結腸癌篩查的看法

香港人對結腸癌篩查的看法


結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五十歲以上的男性更為高危。縱使及早進行結腸癌篩查可改善存活率,但公眾對結腸癌的警覺性及認知程度仍然偏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及社會學系的研究人員合作,在二零零六年九至十一月用電話訪問了一千零四位本港市民,四百八十四位為男性及五百二十位女性,當中三份之一的受訪者為五十歲以上。在這千多名受訪者之中,九十九位(一成)曾進行過結腸癌篩查。

調查結果發現,市民會否選擇進行結腸癌篩查主要視乎以下六個行為因素:

  1. 對結腸癌病徵的認識;
  2. 對結腸癌風險因素的認識;
  3. 對進行結腸癌篩查的擔憂(如對健康的影響, 會否感覺不安及尷尬);
  4. 有足夠的資源進行篩查(包括經濟能力及時間等);
  5. 有購買醫療保險;
  6. 由家庭醫生建議。

調查亦同時反映,具較高學歷的女性對結腸癌的病徵、相關風險及檢查步驟的認知較深。

另外,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四個組別,結果顯示:

  1. 男性對結腸癌的病徵、相關風險等的認知程度較女性為低;
  2. 男性較少時間進行篩查;
  3. 長者的經濟能力較差,未必能夠負擔篩查的費用;
  4. 長者較少購買醫療保險。

綜合以上數據,研究發現,五十歲以上的男性是結腸癌的高風險人士,但他們對結腸癌的病徵、相關風險等的認知程度最薄弱。

研究人員總結:

  1. 要成功推行大腸癌癌症篩查計劃,教育公眾認識結腸癌的病徵、風險因素及結腸癌檢查的途徑是非常重要的;
  2. 由於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為高風險群,因此有必要向他們重點宣傳篩查的重要性;
  3. 家庭醫生亦要發揮其角色,從基層出發,積極呼籲病人參予結腸癌篩查,有助減低死亡率。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RSS  |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微博